案例
鑫新进入高三已三月有余。除了日渐繁重的学习任务给她带来很大压力,父母也一直困扰着她。自高三开始,父母每天都早起为她准备营养早餐;中午打电话提醒她吃好午饭、注意午休;晚上回到家,隔一会儿就往她屋里端水果和夜宵。鑫新虽然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但家人的举动也让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分析
很多父母在孩子步入高三后过度关心其状态:担心孩子的营养跟不上高强度的学习,购买各种保健品;担心孩子独自上下学浪费时间,想为他们争取更多休息的时间,自己起早贪黑承担接送工作;担心孩子功课复习不扎实,额外请老师补课等。父母都希望在高三一年中成为合格的后勤保障工作者,让孩子在高考的跑道上安心冲刺。殊不知,正是这些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不同常态的变化,成了孩子甜蜜的负担,变为孩子的精神压力。孩子害怕自己成绩不理想而辜负了父母的关爱。
建议
父母的关爱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孩子前进中的重要动力和保障,但过犹不及。如何在其中找到平衡?这就需要父母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有更清晰的认识。
生涯路途的参谋者
高三学习中,孩子不仅要提高现有的学习水平,更重要的是找到发展目标。孩子在学校里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对自我能力的判断、如何选择合适的专业等缺少客观性。父母可给予孩子建议,共同探索感兴趣的专业、职业,分析其能力和素养需求及今后的发展路径。父母也可给孩子讲述自己的职业生涯路程,分析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或机遇,帮助孩子思考、规划,为其日后的社会实践做准备。
学习历程的陪伴者
父母都经历过学生时代,体验过失利时的挫败和收获时的欣喜。面对孩子,父母除了感同身受,更多的是对孩子的担忧和关切。但这不能是对孩子不分缘由的责怪和寸步不离的看守。很多父母说起晚上的“陪读”经历都感觉“委屈”:明明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坐在旁边也没有对孩子指手画脚,还能起到监督效果,怎么就引起了孩子的反感呢?换个角度,在孩子看来,“陪读”是对其学习的干扰,更像变相监视。父母不妨在茶余饭后帮助孩子梳理一天学到的知识,与其分享学习成果。
心理活动的倾听者
日益紧张的高三氛围、不可计数的大小考试、校园的人际关系等都会对孩子的情绪造成影响。孩子可能会莫名其妙发脾气或为一点小事哭鼻子。如果父母回应的是“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没事”等,可能会将孩子的情绪扎结,让孩子感觉不被父母理解。这种情况下,父母要接纳孩子的情绪,不做否定,引导孩子适度发泄,鼓励他们把心里的不痛快倾诉出来,并耐心倾听。
多彩生活的分享者
很多孩子会不自觉地给自己施加压力,如“我考不好会对不起父母的良苦用心”。孩子很希望达成父母的期望,并为自己添加更多努力的砝码。但父母如果总将“这都是为了你好”等话挂在嘴边,孩子会觉得父母因为自己失去了原有的生活而产生内疚。父母要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拥有自己的社交圈,除了工作也拥有丰富的生活。哪怕只是简单的一顿晚餐,也可多与孩子分享几件生活中的趣事。
后勤工作的保障者
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体现出来了。而这种情况会造成孩子过度依赖父母,在心理上没有实现“断乳”。高三孩子一般心理压力较大,有时父母关心的话也会让他们觉得烦躁。因此,父母要抱着“非请莫帮,请了必帮”的原则,相信孩子有能力照顾好自己。这对孩子为不久后的独立生活也大有裨益。
父母的角色十分重要,但这不意味着父母要肩负重压,把上述所提的每个角色都融于一身。只要父母能放平心态,保持合理期待,陪伴孩子共同总结挫折,迎接挑战,相信会与孩子和谐、顺利地度过高三难忘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