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种群: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同种个体组成的个体群称为种群。
2、生态位:是指物种所占有的物理空间,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对温度,湿度,光照,养分,土壤等环境资源条件的适应或利用范围的综合。
3、生命表:把观测到的种群中不同年龄个体的存活和死亡数编制成表,称为生命表。
4、种群分布格局: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方式或配置特点,称为分布格局。
5、异株克生现象:一种植物将其次生代谢物质释放到环境中,这些化学物质能抑制其它植物发芽或生长的现象,称为异株克生。
6、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容积中种群的个体数目。
7、存活曲线:依据生命表中种群在不同年龄的存活数绘制的曲线称为存活曲线。
8、出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出生的个体数与初始个体总数之比。
9、种群年龄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的年龄分布状况,用各个年龄级的个体数在整个种群个体总数中所占百分比表示。
10、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两者相互有利,甚到达到彼此相互依赖的程度,这种现象称为互利共生。
11、性比:指的是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
12、生态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称为生态对策,或生活史对策。
二、单项选择题
1、种群指数增长方程中,当r﹥0时,种群个体数量(3 )。
(1)减少
(2)稳定
(3)增加
(4)全部死亡
2、逻辑斯蒂克方程中,当1= N/K时,种群( 2 )。
(1)种群增长近似指数增长,
(2)种群增长速度趋于零,
(3)增种群增长的数量已接近极限,
(4)种群数量不变。
3、在幼年时期个体死亡率很高,以后死亡率较低且稳定,一般( 1 )的存活曲线属于这一类型。
(1)阳性树种。
(2)耐阴树种。
(3)草本植物。
(4)中性树种。
4、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由同种个体集合,称为(3 )。
(1) 群落。
(2)林分。
(3)种群。
(4)林型。
5、在自然状态下,大多数的种群个体分布格局是( 3 )。
(1) 随和分布。
(2)均匀分布。
(3)集群分布。
(4)泊松分布。
6、两个不同物种之间共生,对一方有益,但对另一方无害的关系称为( 4 )。
(1)寄生。
(2)附生。
(3)互利共生。
(4)偏利共生。
7、在逻辑斯蒂克方程中,参数K值的含义是( 1 )。
(1)表示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个体数量的最大值。
(2)表示种群增长速度的一个参数。
(3)表示种群在初始态下的数量。
(4) 表示可供种群继续增长的“剩余时间”。
8、高斯假说是反映两种之间( 1 )的一种现象。
(1)相互竞争。
(2)互利共生。
(3)寄生。
(4)偏害作用。
三、多项选择
1、影响种群个体的分布格局的因素有(1 )( 1 )( 4 )( )( )。
(1)种群特征。
(2)种群关系。
(3)种群中个体的寿命。
(4)环境条件。
(5)种群性比。
2、单种种群增长的动态的模型主要有(1 )( 2 )( )( )( )。
(1)指数增长。
(2)“S”型增长。
(3)抛物线型增长。
(4)直线型增长。
(5)曲线型增长。
3、植物种间竞争的剧烈程度与物种的下列特性有关( 1 )(2 )( 3 )(4 )( )。
(1)生态习性。
(2)生活型。
(3)生态幅度。
(4)生态位。
(5)生态寿命。
4、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主要有:( 1 )( 2 )(4 )(5 )( )。
(1) 环境条件。
(2)种内和种间关系。
(3)种群分布格局类型。
(4)种群繁殖特性。
(5)种群年龄结构。
四、填空题
1、种群的年龄结构一般可以分为 增长型 、稳定型 、和 衰退型 三种类型。
2、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方式或配置特点,称为 种群分布格局 。
3、人工群落中,种群个体的分布格局一般为 均匀分布 。
4、两个不同物种之间共生,对一方有益,但对另一方无害的关系称为 偏利共生 。
5、在逻辑斯蒂克方程中,K称为 环境容纳量 。
6、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一般可以分为 随机分布 、均匀分布 和 集群分布 三种类型。
7、种群处于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繁殖只是受生理因素决定的出生率,称为
理想出生率 。
8、在种群生态中,依据种群在分布区最适生长的空间来计算的密度,称为 生态密度 。
9、种群年龄结构可以是 同龄结构 或 异龄结构 结构。
10、生命表包括 动态生命表 和 静态生命表 。
五、简答题
1、种群年龄结构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1) 增长型;年幼个体数多,老年个体少。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
2) 稳定型:各年龄级的个体数分布比较均匀,种群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3) 衰退型:幼龄个体少,老龄个体相对较多,种群数量趋于减少。
2 、K—对策和r—对策各有哪些特点?
1) r—选择特征: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周期。
2) K—选择特征: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周期。
3、种群个体空间分布格局有哪几种类型:
1) 随机分布:种群个体的分布完全和机遇符合,或者说每个个体的表现都有同等的机 遇,任何一个个体出现与其它个体是否存在无关。
2) 均匀分布:种群内的各个个体之间保持一定的均匀距离。
3) 集群分布:种群个体的分布极不均匀,常成群,成簇,成团状。
4、逻辑斯蒂克方程中修正项(1-N/K)的生物学含义是:
方程中修正项用于描述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增长速度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其生物学含义就是指种群可利用的最大容纳量中,还“剩余”的可供种群继续增长利用的空间,即“剩余空间”。
5、一般种群的存活曲线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A型:种群在开始时只有个别死亡,大多数个体能达到生理寿命。
2) B型:种群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死亡率基本稳定,即各个年龄的死亡基本相同。
3) C型:在幼年时期死亡率很高,以后死亡率较低且稳定。
6、何谓竞争排斥原理:
具有相似环境要求的两个物种,为争取有限的食物、空间等环境资源,大多不能长期共存,除非环境改变了竞争的平衡,或是两个物种发生生态分离,否则两者之间的生存竞争迟早导致竞争能力差的物种死亡,即被另一物种取代,这种现象称为竞争排斥原理。
六、论述题
1、试述逻辑斯蒂克方程的应用条件与局限性
逻辑斯蒂克方程在数学上简单,明确。模型中的两个参数r和k都有明确的生物学意义,这一模型基本上概括了自然界生物种群增长的最一般的规律,它的现实性十分明显。但是自然中界生物种群的动态变化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该模型也有一定的应用条件与局限性,亦即应用的前提条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 描述的是世代重叠的单个种群的增长动态过程,没有考虑与其它生物种群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等关系。
(2) 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称为环境容纳量或负荷量,用k表示,在实践中k值往往较难确定。
(3) 所有各个个体在其繁殖潜力上是均等的,即假定在所有的时间内种群均有相同比例的个体处于繁殖状态。实际上,未成熟个体和成熟个体在繁殖上的贡献相差甚大,即使是成熟的个体在繁殖上也有差异。
(4) 具有稳定的年龄结构组配。
(5) 繁殖能力维持恒定,不受气候和其它环境条件变化莫测干扰,即r是常数。
(6) 密度对种群增长的抑制是即时的,无时间滞后效应。
(7) 环境阻力是种群密度的线性函数,即种群增长随密度增加阻力逐渐地按比例下降。
在现实中种群的增长过程要比逻辑斯蒂克增长复杂得多,由于种群内、种间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条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变化,种群的年龄结构、繁殖能力、环境空间容量等都在发生变化。此外,人为干扰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对种群的动态变化也有很大的影响。
2、种群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有哪些?了解种群间相互作用在农林业实践中有何指导意义。
(1) 种群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可以分为:竞争、偏害作用、寄生、偏利作用、互利共生以及中性作用等六种。
(2) 了解种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在林业生态实践中具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营造混交林和复层林时一定要选择在生态习性,生活型等方面有较大差异的树种进行混交,例如:阳性与耐荫树种,浅根性与深根性树种进行混交,避免树种间的剧烈竞争。据研究榆属与栎树,白桦与松树,是相互抑制的,不能栽植在一起。在进行农林复合经营时,利用茶树喜欢一定的遮荫的特点,进行松茶间作,可以提高茶叶的质量和产量,收到很好的效果;但要注意,由于异株克生作用,胡桃树周围不能种蕃茄,马铃薯;苹果旁不能栽玉米等。在营林工作中,对于天然更新起来的次生林,进入郁闭阶段后,要及时进行透光调整林分组成,解决种间竞争的矛盾。
3、论述种群调节理论:
(1)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 :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认为生物种群主要是受对种群增长有利的气候的短暂所限制。因此,种群从来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增殖到环境容纳量所允许的数量水平,不会产生食物竞争。
(2)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
内源性种群调节理论,自动调节学派按其强调点不同又可分为行为调节学说、内分泌调节学说和遗传调节学说。
行为调节学说:社群行为是一种调节种群密度的机制。社群等级、领域性等行为是传递有关种群数量的信息,特别是关于资源与种群数量关系的信息。通过这两种社群行为可把动物消耗于竞争食物、空间和繁殖权利的能量减到最少,使食物供应和繁殖场所等在种群内得到合理分配,并限制了环境中动物的数量,使资源不至于消耗殆尽。当种群密度超过一定限度时,领域的占领者要产生抵抗,不让新个体进来。
内分泌调节学说:当种群数量上升时,种内个体经受的社群压力增加,加强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影响了脑垂体和肾上腺的功能,使生长激素分泌减少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 这就是种群内分泌调节的主要机制。该学说主要适用于兽类,对其他动物类群是否适用尚不清楚。
遗传调节学说:当种群密度增加,死亡率降低时,自然选择压力比较松弛,结果种群内变异性增加,许多遗传型较差的个体存活下来。当条件回到正常的时候,这些低质个体由于自然选择压力增加而被淘汰,于是降低了种群内部的变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