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下午,在复旦大学2020级新生大会上,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和任重书院院长陈尚君回应很多学生关心的问题——复旦大学算不算一流的学校?陈教授的说法很耐人寻味,他说:
“在中国,复旦大学算是好的学校,但我也可以告诉各位,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也是明显的。复旦的好处在于,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很清楚知道我们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所以我们都在努力地用国际的眼光研究我们的课题,研究我们中文学科各方面的问题。”
9月24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 经过这五年的建设,相关学校不断地汇聚优质资源,不断地加强内涵建设,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这些都是坦诚而又理性的态度。虽然评价一所大学算不算“世界一流”的坐标很多,截取某个大学的某个侧面,有可能居于世界领先位置。可是整体看待一所大学的江湖地位时,人们难免会将其放到国内外那些最知名大学的排行榜上对比评估。与其勉强打出一个意义不大的“世界一流”名号,不如坦承差距,保持清晰认知。
更可贵的是,陈教授虽然承认复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可是他对于学生的定位,是拥有世界眼光的一流水准。他在致辞中特别强调:“你们所学习的应该是人类文化到现在为止所有科学文化的结晶,你们学习到的也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遗留,也要学习许多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同时陈教授还提及一个很具体的视野问题,认为复旦大学图书馆藏书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可能不利于用国际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学术研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同时具备开放的眼光和自由的胸怀”。
看完陈教授的这些发言,会让人禁不住感叹,这样的教授、这样的胸怀和视野,是配得上“世界一流”的。所谓言传身教,如果学生所受的都是这样的熏染指引,他们就可能更清醒地面对世界和知识,能够在更大的框架内看待自我和国家,“可以看到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元,许多问题都不是简单地能够有所结论”。
一个崇尚开放、自由、多元的教育理念的大学,无论是不是名义上的“世界一流”,都是很值得尊重的。而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和精神滋养,也才是大学真正该探讨和追求的方向。
所谓“世界一流”,本来也很难有绝对客观的标准,每年一些机构发布的世界名校排行榜,大学座次常有矛盾。就根本而言,大学是不是“世界一流”,并不是机构排名排出来的,而是大学的教授们、学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漫长广博的时空里赢来的声名。
或者说,“世界一流”与否,并不是永恒的结论,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要真诚地走在追求卓越的路上,即便暂时不在“世界一流”的榜单上也不丢人。
最近舆论场关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讨论很多,陈教授的发言提供了一个我们该如何面对此类问题的范例。在真正有追求的老师和学生眼里,“世界一流”不会是虚名,而是一种理想或目标。无论自己起点在何处,方向都该是奔向“一流”。所以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折腾榜单或者名号,不如见贤思齐,踏踏实实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和认知境界。特约评论员 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