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朱慧卿
如今,很多高校在高招时都会采用大类招生的方式,即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进行高考录取招生,希望藉此减少学生因高考“一考定终身”而错选不理想的专业。但由此衍生出了入校后专业细分的问题。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益派咨询对1471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结果显示,21.4 %的受访者的大学采用过大类招生方式。40.2%的受访者认为按大类招生更有利于学生科学选择专业。专业细化难,64.9%的受访者认为是专业设置不合理。58.6%受访者认为在分专业前应引导学生发现、培养自己的兴趣和专长,49.6%受访者认为高校专业细化应该尽量尊重学生意见。
参与调查的受访者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受访者占0.1%,高中、中专、中技学历的受访者占5.0%,大专、高职学历的受访者占23.4%,本科学历的受访者占61.5%,研究生(硕博)学历的受访者占10.1%。
40.2%受访者认为按大类招生更有利于学生科学选择专业
袁一超是山西某高校理科实验班的第一届学生。“我们是工商管理大类,大学前两年学习经济、管理、会计三门功课,大三再细分专业。”袁一超说,他当初入学时,学校工商管理的录取分数线在全校理工科专业中排第二档位,学校希望跨专业培养学生,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知识。
在北京某央企就职的毛炳强本科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他进大学时,学校不分专业,只有大文科、大理科,两个大的类别。“大一全校只学高数、英语、政治等公共课,根据这一年的成绩排名,报考相关学院,大二到学院继续学习公共课。”毛炳强说,他所在的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公共课是电路等课程,到大二下学期再依据这一年的公共课成绩排名分专业。
调查中,21.4%的受访者所上大学采用过大类招生方式,59.3%的受访者的大学没采用过,19.3%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29.9%的受访者支持大类招生,34.5%的受访者不支持,35.6%的受访者觉得不好说。
“大类招生是一种创新,能让我们学习不同的专业课程,融汇贯通,分到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都是跟经济相关,也是因为有大一大二时的学习基础,而且毕业可以直接拿两个学位。”袁一超比较支持大类招生的方式。他说,刚进大学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专业不了解,一窝蜂想报会计专业,觉得会计学实用性强一些,但是两年的学习之后,有的人发现自己喜欢搞实务,有的人喜欢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的人对管理学有兴趣,分专业就顺理成章,“当然也有人不满意,这个时候学院老师都会对学生进一步了解、沟通”。
但是他同时表示,由于他们是第一届学生,学校在课程安排方面还有一些不足,“两年之内不可能把这些专业的课程全部学完,最后每门专业的基础都不是很扎实,我后来分到管理专业,还得重新补修一些课程。”
调查显示,40.2%的受访者认为大类招生专业细化前给了学生了解大类下专业的机会,更有利于学生科学选择专业;38.1%的受访者认为这依然难以减少跟风选专业问题。
64.9%受访者认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