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送生”旨在为优秀学生提供免试入读重点大学的制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为高校输送了大量的特殊人才,然而近年来频频曝出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案例,却让“保送生”成为权力下的“傀儡”,入读重点院校的“捷径”,“保送生”也被教育领域和广大家长所诟病。
据南方一所高校相关领导向记者透露,该校梳理总结10年“保送生”情况时发现,绝大多数“保送生”为厅局级领导干部的子女,在中部某省的2014年“保送生”中,几名厅级领导干部的孩子赫然其列。原本是为优秀学生搭建的平台,为何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呢?
这与保送生”制度漏洞,存在人为操作空间因素有关。一是推荐环节。省级优秀学生保送资格遴选标准不一,有的凭成绩,有的看综合素质,但两者都可以“操作”;二是公示环节。很多“保送生”的产生都是内部讨论,公示也是走过场; 三是审核环节。有时明知这些“保送生”就是官宦子弟,资质平平,根本考不上重点院校,但是有人多次打招呼,并称以保送名额换科研经费投入,结果高校只好“放水”。如此,“保送生”不再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选拔,而成为权势的“代名词”。
鉴于“保送生”制度执行中暴露出的众多问题,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保送生”推荐仍需减少名额、提高门槛。“保送生”招录制度弊端,暴露了教育机构在制度设计与自我监督过程中存在漏洞,而非减少名额与提高门槛就能化解。只有不断的改进招录制度中的弊端,完善招录过程中的漏洞,充分让家长、社会、师生参与监督与评估,加强纪委对教育领域的巡视力度,才能避免徇私舞弊、以权谋私、暗箱操作的行为有机可乘,从而提高“保送生”的含金量,公平、公正的把优秀人才输送到更高院校,让他们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