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高考中女生略占优势,而在自主招生中男生比例则略高于女生
降低自主招生中属地学生的比例有利于在促进公平的同时提高效率
---------------------------------------------------------------------
随着3月初北大“博雅计划”和清华“领军计划”的公布,今年面向全国自主招生的77所高校招生简章已全部亮相。这一改革自2003年开始推行,至今已经历10多年的实践探索。到底效果如何,社会各界颇多争议,而问题的焦点则集中在公平和效率两个方面。
公平和效率两者都是高校招生中的价值追求,也是考试招生改革的原动力。
在自主招生的公平性方面,有研究表明自主招生有利于优势家庭子女和城市考生,并发现男生和学校属地学生更容易通过考试。同时,自主招生的效率也引起社会担忧。各校在自主招生中一度采用的联考模式,被戏称为“小高考”。通过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仍然需要参加高考,只是在高考录取时有10~60分的降分录取资格。两次考试增加了学生考试压力,联考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各校争抢优秀生源的战场,联考内容和形式也受到很多质疑。
自主招生到底是否公平?是否选拔得到优秀生源?有没有对统一高考形成辅助性补充?笔者通过分析K高校2005~2009年由自主招生和统一高考录取的12712名本科生(剔除保送生、艺术特长生、体育特长生等其他途径录取的学生)的综合数据,对比自主招生和统一高考的公平和效率,以期总结该校自主招生的效果,并为获取经验,完善自主招生制度,提供实证参考。
自主招生强化了城乡失衡
在自主招生公平性方面,我们比较了两种录取类型的学生在性别比例、城乡比例和学校属地生源比例三方面的差异。全国高校在校生中女生比例略高于男生,农村户籍学生比例明显低于城市户籍,部属高校属地名额偏多。在这一参考背景下,我们发现K校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两种录取形式的性别比例都接近平衡,但是统一高考中女生略占优势,而在自主招生中男生比例则略高于女生。该校管理者早已发现,统一高考的题目类型适合女生,因而在统一高考中该校录取的女生比例在大部分年份都超过50%。K校通过提高自主招生中男生的比例,促进性别的平衡。由此可见,在实现性别公平方面,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可以形成良好互补关系。
对比两种录取类型学生中农村户籍学生的比例时,我们发现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中来自农村的比例远低于普通高考。5年中,统一高考录取的学生约有16.4%为农村户籍,而自主招生平均仅为5.4%。特别是2005~2007年,自主招生中录取的农村户籍学生不足5%。对比这5年全国农村户籍人口比例,统一高考和自主招生都远未达到城乡均衡,且在自主招生中失衡更为严重。
从人群分布来讲,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能的考生不应只集中在城市。K校的管理者发现,自主招生的题目和考核类型对于农村户籍学生更为困难。自2008年起,该校有意识地调整考核标准,情况有所改善,但录取比例仍远低于统一高考。这一结果表明,在实现城乡公平方面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虽然理论上可以形成良好互补关系,K高校在这方面也有所改善,但这并不是一条很好的促进城乡公平的途径。
另外,我们还发现自主招生中存在属地生源较多的问题。2005~2009年,K校自主招生录取的属地户籍学生比例比统一高考平均高4%左右。可见,K校的自主招生在地域公平性方面并未与统一高考形成互补关系,反而强化了失衡。这一问题的形成与该校特别强调竞争属地优质生源以赢得声誉有关。如何兼顾效率和公平,成为下一步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自主招生在选拔优秀学生方面确实具有更高效率
在自主招生效率方面,我们将问题聚焦于自主招生能否比统一高考更高效地选拔到优异学生,这是涉及自主招生价值的关键问题。
我们从两方面综合衡量优异情况,一是对两种录取类型的学生中入学第一年GPA排名进入前15%的比例进行比较;由于自主招生录取学生在统一高考中降分录取,因此也对比了两种录取类型学生第一年GPA排名在最后15%的比例,以期了解降分是否会导致录取学业水平相对低的学生。
数据表明,大学一年级GPA排名进入前15%的学生中,自主招生学生的比例明显高于统一高考学生:5年中自主招生学生都占20%以上,而统一高考则在14%以下。同样,在GPA排名进入后15%的学生中,自主招生学生的比例大幅度低于统一高考学生:统一高考学生5年的平均占比约为17%,而自主招生的平均占比仅为7%左右。这一结果,有力地证实了K高校自主招生在选拔优秀学生方面确实具有更高效率。
最后,我们还运用回归模型,分析在控制性别、城乡以及属地类型后,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录取的学生整体在学业水平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招生类别仍然对学生GPA有显著影响:自主招生学生GPA成绩比统一高考学生平均高0.27(超过半个标准差),可见K高校自主招生显示出更高效率,能够比统一高考选拔出学业水平更为优异的学生。
此外,我们还发现相同录取类型的学生中男生平均成绩显著低于女生,农村户籍学生平均成绩低于城市户籍学生,属地生源学生平均成绩略低于非属地学生,但后两者的差异在统计上都不显著。从这一结果来看,降低自主招生中属地学生的比例有利于在促进公平的同时提高效率。而在男女比例和城乡比例两方面,则很难兼顾效率和公平,存在着两种价值取向间的博弈。
自主招生很难同时实现效率和公平
自主招生很难同时实现效率和公平,特别是在城乡差异方面,自主招生如果以选优为首要原则,似乎会继续加大城乡失衡。尽管在自主招生的后期过程中,K高校招生专家已经注意到给予农村学生更多倾斜,但在城乡基础教育水平巨大的差距面前,已经形成共识的倾斜仍然是杯水车薪,自主招生不是促进城乡公平有效的模式。
随着教育部 “农村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和“农村学生单独招生计划”的推出,重点高校面向农村地区计划招生总人数超过5万人。这些计划将大力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城乡均衡,对统一高考和自主招生在城乡公平方面形成更有效的补充。有了这些政策的补充,自主招生可以更多地考虑录取专业人才和创新人才,而不必过于考虑学生的城乡分布。
效率方面,K校的自主招生方式的确选拔出学业水平更优异的学生。其招生方式或许也值得该校和其他高校在高考改革中继承和发展。K校的自主招生模式大约为:确定自主招生候选人后通过笔试进行初步筛选,题目包含在知识领域方面更深和更广的问题。之后,获得资格的学生到K高校参加面试,面试为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无组织小组讨论,专家观察、追问并形成对生源的判断,包含对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判断。面试试题基本为发散性思维的无标准答案问题。
当然,我们对K校自主招生效率的分析存在着重要的局限——研究仅着眼于学生的学业表现。后续的研究还应该收集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取得科研成果及其他获奖情况等方面的数据,了解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表现。未来的研究还可以聚焦如何降低与高考选拔的学生的重合率,更好地实现选拔创新人才的政策目标等问题。
在经历早期的盲目性探索后,自主招生近年来正朝着理性和科学的方向发展。程序公平是任何考试招生制度的基础。前段时间虽然有个别学校增加出现违反程序公平的诚信危机,但这种个案绝非中国重点高校的普遍情况。以K校为例,就引入了学生和面试专家双盲抽签的制度,纪委参与全程监督,确保程序公平。
自主招生制度如同其他任何改革一样,需要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在效率和公平之间不断寻找最佳平衡点。但是,我们相信只要能够加以科学、规范的管理,自主招生在未来必定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黄晓婷为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卢晓东为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