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教学目的究竟是什么?
在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看来,语文课在当代的教育里,要承担起指导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重要任务。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践也认为,“语文课要让孩子们觉解生命,也就是探索生命的意义、激发生命的激情、指引生命的道路。”
北京四中语文高级教师连中国认为,语文课的课堂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尤其要关注隐藏在学生身体内部的心灵、精神、意识这些内在的状态,真正成为一个“唤醒人的课堂”。它应该特别注重维护孩子的尊严、情趣,使孩子的心灵敏锐活泼、促进其精神世界的构建和成长,关心一个孩子内在品质的建立与完善。
“形成丰富的个性,达及更高级的幸福,产生最伟大的灵性,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意义所在。”连中国说。
然而,在“唯分数论”依然大行其道的当下,“高分”依然是老师和学生追逐的目标,在这样的现状下,语文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语文教学是否能回归本质,已成为当下众多学校与教师亟需反思的问题。
高分数与高素养,能否兼得
由于提分慢、无法突击、难得高分,很多学生在期末复习阶段,直接把语文拉入了“黑名单”。我们说,语文能力的提升非一朝一夕之功,那么,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究竟能否找到内在“素养”与外在“分数”共同提升的路径?
“任何一个高分的取得都不是简简单单的,都是基于考生全面的发展、能力水平的全面提升,尤其是对于语文科目而言。所以我特别希望能够通过推动学生完整的人的发展,来推动学生分数的发展。”连中国认为,分数与素养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密切联系在一起,如果只把高分作为目标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只想着考试的老师一定不会是好老师。有些老师每天都在高度的关注考试,课上的所有环节、步骤都是为了帮助孩子获得分数而设置的,反而离高分越来越远。”
现场专家们一致认为,只有将眼光放长远,真正使语文课启迪学生的情智,才能从根本上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两方面获得“双赢”。
语文课堂需要用心的好老师
所谓大学之道,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大学如此,基础教育同样如此,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更是至关重要。
教师对于课堂投入与否,对教师与学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连中国认为,“我们不能抱着帮孩子解决问题的心态去教课,而是基于我们自己的经历与思考把我们真实的体验与感受和孩子分享,给学生的思考和发展打下基础,提供平台。”
然而,目前一部分语文教师本身缺乏多样化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导致与学生的课堂交流结果并不理想。刘长铭指出,只有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增加自己的个人阅历,多读多思,才能为学生搭建起广阔的舞台。
“我们中国的好老师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一是读书太少;如果不多读书,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再用多么好的方法也是乏味的,也无法弥补学养的不足。二是缺乏阅历;从学校直接进入学校,缺少从事其他行业的人生体验。”刘长铭直言,语文教师需要加强阅读、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才能打造出与众不同的个人教育风格,通过语文课堂推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