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好奇地问我:“你们当运动员的时候有什么特别的食谱?吃什么才能保证精力充沛?”对于这个问题,我真不知该给出什么样的答复。老实讲,运动员的食谱真的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神秘,一日三餐也多是杂粮等常规的食物。但大多数中国运动员的饮食习惯还是把味觉、口感排在第一位,要不就不会在参加欧美国家举办的重要国际赛事时,背上大包小包的中餐调味料和方便面了。
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是人体营养补给的基础保障。同理,科学的体育锻炼也应当根据个体需求和当时状况合理安排每天的时间和活动。说到吃,需要一个科学的食谱;说到体育锻炼,同样需要一个科学规划设计,这个规划设计就是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Exercise Prescription)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生理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及对一些重大疾病康复训练的需要,运动处方开始受到重视。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开始使用“运动处方”一词作为规范术语,从而在国际上得到认可。简言之,运动处方是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和科学地锻炼的一种方法。
运动处方是指针对个人的身体状况,采用类似医生开处方的形式规定锻炼的内容和运动量的方法,用处方的形式规定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及运动中的注意事项,指导人们科学进行体育锻炼。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根据不同的需要,运动处方一般可以分成三个不同水平:第一种是以健身为核心的运动处方,这样的处方的目标是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第二种是针对某个领域的运动能力水平的处方,目标瞄准提高某个专项的运动技能。第三种是康复性的运动处方,这一处方是用合适的运动方法和运动量,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当然,设计运动处方时也要考虑运动条件,如个人身体状况、场地器材、可支配时间、环境气候等,同时还要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等。
运动处方并非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由于人的身体状况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运动处方也要根据个体的状态和需要进行调整。比如,当运动时身体感觉过于轻松或过于吃力,就需要稍微调节内容和次数;在严寒、酷暑等特殊天气或身体感觉不适的时候应停止锻炼,万万不可一味坚持蛮干。体育锻炼最关键的两个指标是运动量和强度,当人参加锻炼后感觉精力充沛,即便略感疲劳,但在休息后即可恢复正常,便说明运动量安排合适。科学进餐也是运动处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用通俗话讲就是要“管住嘴”、“迈开腿,”如何吃与怎样动是保持良好身体状况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
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在科技发展进步逐渐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习惯的今天,体育锻炼的必要性越发凸显。人的一生,采取科学的食谱和运动处方,找到最适合自身条件和需求的生活方式,才称得上聪明的活法。
(作者系首都体育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