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刘老师夸奖陇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云云,然后再夸奖课堂上的五百多名教师和二十多名学生,用了认真、好学等一类通用词,一翻夸奖之后,现场气氛不断升温。刘卫修老师从山东来到甘肃展示高效课堂,毕竟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学生,还有台下几百名教师,所以得过渡一下,调节一下情绪,建立一种关系,创设一种情境。
气氛起来了,这个时候,刘老师才把关注点放到课堂上。首先,刘老师组织学生做了两个小游戏,第一个游戏活动是用手指敲打手心,从用一根到用四根手指,分别感受与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体会。当学生感受到了团队(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之后,再下来就是分小组、选组长、定组名。完成了学习小组组建,刘老师又开始引导学生做第二个游戏,这一游戏主要用来检验和激励小组的运行。两个游戏结束,小组合作的温度刚刚好,为接下来的小组合作学习做足了铺垫。这一过程用了约二十分钟时间。
接着,刘老师给每位学生下发了2页导学案,其中一页上有6组问题,所列为学习流程,另一页上有3组题目,用于课堂教学检测。
趁着学生对导学案的好奇劲儿,刘老师马上出示学习要求,并让学生独立完成前3题,限时5分钟,每个小组成员若已经完成了任务,就到白板上自己小组名称下面画一个五角星,看看哪个小组最早完成学习。5分钟之后,各小组成员都已上台确认学习完毕,刘老师又给了学生3分钟时间,让他们在小组内相互展示和讨论,看一看别人的回答与自己的回答有什么不同,谁的回答更好,好在哪里?自己该做哪些改进和补充,等等。3分钟之后,刘老师才开始让每个小组派成员展示自己的学习情况。如此循环,本节课的三个问题很快完成。然后,刘老师结合导学案,又把游戏引入学习中,课堂开始了新一轮的游戏活动。这个时候,时间已过去了60分钟。这一轮游戏活动之后,师生开始用第二页导学案——到了课堂教学检测阶段,基本流程同上。不同之处在于,每一道试题之后,都有老师的点评。这一环节用时约二十分钟。
课程结束之后,好多听课教师高呼“时间太长了!”不过从教学内容上看,其容量远大于我们常规课两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而且从学生反馈来看,基本上达成了教学目标,算得上是一节成功的高效课堂,这一点好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教”不断地隐退——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个体解决不了的在小组中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在班级内解决。在这一节课上,刘老师的主导理念是“帮助”、“支持”,在幕后鼓励,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极大的尊重与发挥。这堂课看起来,学生一直在思考、运用、竞赛、体验,教师只是在引导、提问和鼓励,但是,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却非常高:一是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学习的愿望、学习的能力、学习的潜力;二是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有错误、有问题;三是要有指导学生独立学习、小组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和调节学习节奏的能力;四是要有宏观的课程设计能力和文本解读能力。如果没有这些素养与能力,教师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就会变成“漫无目的的学习”和“形神俱散的学习”。所以,与“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相比,这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不过,教学的成果是“人的发展”而非工业产品,教学效率的量化或许永远是一种奢望。提出“高效课堂”,不是为了结果的量化,只是为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提供比较正确的导向和方向。我想,当教学时间被用到极致时,教学必然从低效走向高效。
(作者单位:甘肃省岷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