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代言”展现网络思政的魅力。禹天建 绘
当社会进入网络时代,在人人都拥有话筒的自媒体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建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象代言”,可以有效破解当前“谁说”和“怎么说”的困局。
■杨建义
当社会进入网络时代,在人人都拥有话筒的自媒体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谁说”似乎并不为人们所重视,但当我们面对众声喧哗的网络环境,“谁说”无疑又显得极为重要。建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象代言”,可以有效破解当前“谁说”和“怎么说”的困局。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形象代言”,是指创立和运用贴近大学生活、为学生所喜爱、具有高校个性特征的直观形象,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生活服务和价值引领的代言者,形成与学生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深层沟通,从而内聚成展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魅力的独特标识。
“形象代言”可以集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两级传播论”认为,相关社会信息的流动,通常表现为信息首先抵达“意见领袖”,然后再由“意见领袖”抵达“追随者”。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主体、不同网络媒体形态各自为战,人力、物力投入分散,“意见领袖”大多是缺位的,或者说是隐形的、潜在的,处于一种自发状态。通过形象代言可以实现力量聚集、信息聚焦,形成“意见领袖”效应,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心力和影响力。
“形象代言”可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理想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一种以等级传播为主、以平级传播为辅的信息传播模式。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吸引学生,很大的原因在于对平级传播关注不足。“形象代言”以平级传播的形式反映等级传播的要求,既能把握住等级传播的主动权,又能够贴近学生,构建一个平级传播的介质和环境,从而把“权力代言”转变为“价值代言”、“真理代言”,引导平级传播中的价值导向,实现“润物无声”。
“形象代言”可以培育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网络信息的特点是数量大、流变性强。如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粘度”,不仅难以吸引学生,也难以使信息“留驻”。通过“形象代言”,尤其是代言形象的视觉感受,可以使代言形象与教育信息形成一种直接关联。久而久之,这种代言形象就可以成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构成和独特标识。
心理学认为,传递信息的人本身的人格因素会影响受众,进一步影响受众对传播信息的认同。在选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代言形象时,首先必须重视代言形象与学生的关联度。这种关联可以是原本就存在的,也可以是人为建立的,但都应该与学生的心理预期、行为习惯、网络阅读偏好等相符合,被学生广泛认可并在宣传活动中可以得到强化。其次,重视代言形象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代言形象要体现青年学生向上的青春,反映青年学生的追求和担当,为青年学生所广泛认同。再其次,要有稳定的形象和可扩展的内涵。商业广告的代言者是跟着市场走、跟着代言者的“人气”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代言形象恰恰相反,应该保持相对稳定的形象,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校园文化的积淀,成为学校的专属名片,成为一届又一届学生心中精神归属的“锚链”。这种稳定形象的背后,应该有深刻而宏大的内涵空间,能够与时俱进地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落伍,只会在时代的呼唤中更加具体。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象代言”要有良好的机制为保证。一是依托组织权威和专业力量构建信度保证机制。在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空间里,没有可信度就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形象代言”要以学校正式组织的权威性为保障,以专业化的运行机制为支撑,建立信度保证体系。二是坚持原创和新表达构建话语吸引机制。在网络传播中,原创具有爆发性效果。“形象代言”及其传播方式要坚持原创,紧紧围绕大学生活、校园故事等,以学生独特的视角解读理论、分析问题,用学生喜爱的方式表达观点、传递价值,以“说什么”突出内容的正能量,以“怎么说”突出方式的文艺化,把教育性蕴含在文艺范之中。三是以服务导向构建双向代言机制。要在搭建贴近大学生活的服务平台上下功夫,打造失物招领、学习养成、运动健身、志愿公益等服务平台,开展富有创新创意的服务行动,为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成才中的实际困难。要在以学生视角实现双向代言上下功夫,既要传递学校的大事、喜事和难事,也要反映学生关心、关注的家事、国事、天下事,架设学校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常态化平台,推动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四是以线上线下互动构建贯通机制。代言形象要走出网络空间、走进网下生活,进一步丰富代言魅力,时时引领学生不断向上向善,从而形成线上线下的协调互动、相互促进,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标识。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