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强基计划”遇冷:自主招生2.0人才选拔仍功利
2020-10-14 00:48:46   来源:   评论:0

  国家从战略上考虑,希望发展基础学科,但高校只想招到更优秀的学生,强基计划遇冷,反映的本质是人才选拔在功利主义和价值取向之间的错
  国家从战略上考虑,希望发展基础学科,但高校只想招到更优秀的学生,“强基计划”遇冷,反映的本质是人才选拔在功利主义和价值取向之间的错位

  本刊记者/霍思伊

  刚刚过去的9月经历了首批“强基生”入学。但人们发现,“强基计划”的首届招生大范围“遇冷”,在全国36所试点高校中,除北大、清华等顶尖名校外,很多高校遇到了招录不满的情况。

  例如,计划招收210名“强基生”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补招9个专业共46人,补招比例达到21.9%,北京理工大学补招4个专业67人,补招占比44.6%,西部高校如西安交通大学和兰州大学,补招比也居高不下,分别为33.8%和30.9%。

  “遇冷”表现出两个突出特点:其一、北京以外的其他地区首轮招生都不太理想,连复旦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这种老牌名校都没有招满;其二、在北京,“清北”以外的其他高校,很多也要补招。名校的“掐尖效应”愈发凸显。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感慨说:“招录之前,很多高校的招办就预测今年会招不满,但没想到比多数人的预期还要夸张。”

  多位专家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从目前情况看,政策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国家从战略上考虑,希望各高校发展自己的基础学科,但无论自招还是强基,都是高校和学生之间的一种博弈,高校想招更优秀的学生,学生想去更好的高校,这种考虑是第一位的。因此,高校只是把强基当成了自主招生2.0。在后自招时代,人才选拔在功利主义和价值取向之间的错位难题仍然未解。

  “遇冷是必然的,而且还会持续存在,”刘海峰说。

  选学校还是选专业?

  2020年1月15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宣布自2020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启动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简称“强基计划”。

  与自主招生相比,“强基计划”将招生专业局限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且探索本硕博连读,大部分试点高校都有本科不能转专业的限定,其意图非常明确。《意见》指出,该计划旨在招收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强基班的大一新生王雪觅在填报强基志愿时,有过纠结。她从小就对心理学感兴趣,也有志于此,但“强基计划”中没有心理学。因此她计划先在本科阶段学习生物学,通过生物学的分支,比如神经科学等领域“交叉”到心理学。与她统招第一志愿填报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相比,强基显然是一种“迂回”的方式。

  她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在决定是否报名强基时,她有两方面考虑,一方面,要看强基的培养方案和自己的理想是否匹配;另一方面,从比较功利的角度说,强基生录取的分数线会比北大录取分数线低一些。

  “高中班主任也劝我报名,像我们这种裸分上北大有点悬的学生,老师们都劝我们去报,他们说,既然有机会上北大,一定要抓住。最后,大多数排名靠前、有希望上‘清北’的同学都报名强基了。少数同学觉得志不在此,就没有报,”她说。

  王雪觅坦言,强基就是高考的备用方案,相当于给自己留的一个退路。在名校与专业之间,她选择了名校。

  报考“强基计划”的学生心态呈两极分化。由于强基的专业限于基础学科,一部分对未来方向明确的学生确实被筛选出来。但同时,也有很多考生和王雪觅的心态一样,把强基当成名校的敲门砖。

  清华探微书院的强基生诗诗认为,“强基计划”对她来说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她在了解清华的“强基计划”时,生物医学工程进入她的视线,这个工科专业与核酸检测、人工肺等都关系密切,对刚度过“抗疫”艰难期的中国而言,这些都属于关键领域。在她看来,在全世界都面临巨大危机的当下,她选择强基是生逢其时。诗诗认为,如果对自己未来的科研方向很明确,也有热情,轻易不考虑转行,“强基计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在实用主义的大环境下,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选名校还是选专业,问题的回答是显而易见的。

  名校的盘算

  高考成绩公布后,山东考生刘青得知自己入围了北京大学的“强基计划”,但北大的招生组老师主动劝他弃考,“因为我的高考裸分也够上北大,”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北京大学一位招生老师对《中国新闻周刊》明确指出,对于报名强基计划但高考裸分够上北大的,没必要再来参加强基校考。

  在他招收的学生中,只有极少数人在分数过线后,仍会参加考试。一种是单凭高考分数去不了自己想去的专业,想通过强基再“冲一下”,由于强基录取时高考分数占85%,因此高分生有一定优势。另一种是对未来规划很明确,就想读基础学科,他们认为通过这个计划,在培养方案上,强基生比普通生有一定的优势,比如保研机会更大,科研资源上也会有适度的倾斜。“但这部分群体占极少数,”他坦言。

  事实上,对大部分学生,他都会建议不要考强基,因为如果最终还是录不进自己的理想专业,又没办法转专业,风险更大。

  学生和招生老师在这时达成了某种“共谋”。在此背后,高校在招生时主要考虑的并非寻找真正有志于基础学科研究的拔尖人才,而是尽可能把所有高分生收入囊中。从这一点来看,改革后的高考录取过程与自招时代依然没有实质差别,高校的人才选拔最后仍沦为抢人大战。

  此外,据刘青回忆,他所在的高中对“尖子生”报名强基近似于“一种强制的鼓励”。学校要求年级前5、6名都要报“清北”的强基,前100名都要报这个计划。

  王雪觅还记得,虽然理论上所有学生都可以报名强基,但清华、北大来高中宣讲时每次只针对年级前20名的学生。“当时给我的感觉是,国家想通过‘强基计划’培养有志于基础学科研究的人才,但‘清北’想把它当作自主招生的替代品,”她说。

  “强基就是自招,”多位招生老师这样对《中国新闻周刊》总结。市场也反映了这一点。在“强基计划”出台后,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在短时间内就推出了“强基班”,只不过把原有的“自招班”换了个名字,师资和培养内容都没有任何变化。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阎凤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今年是第一年施行“强基计划”,在机制方面,难免受到过去自主招生的影响,学校还是会侧重于从自我角度考虑,聚焦于能否招到好的生源。在高校选拔人才的使命和有明确战略倾向的国家政策之间,存在一些张力。这是使得这个政策的目标没有完全达到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首届招生结果看,很多“自招时代”的突出特点在“强基时代”仍然存在。除了名校的“掐尖效应”以外,非名校招生“遇冷”现象更加突出。

  刘海峰指出,“遇冷”的原因有两个。首先,“高分弃考”现象明显。按教育部规定,强基生录取标准以综合成绩(满分100)为依据,其中高考成绩(折算成百分制)占85%,高校组织的考核测试(校考)成绩占15%。与自主招生相比,强基招录时高考分数占比很高。因此,报名强基的学生一般是预估裸分与所报学校“擦边”的学生。很多高分入围考生发现成绩可以上更好的学校,或选择强基所报校更热门的专业,自然选择弃考。这是属于“不考”。另一方面,很多考生担心基础学科就业前景不好,入校后无法转专业限制太多,在最初就选择“不报”。他表示,高分生弃考在自招时也很普遍,只不过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遇冷”还带来了一个奇特现象,很多高校的强基入围分数线比本科一批录取的分数线还高,形成倒挂。

  “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是高校根据所在省的招生指标按照一定入围比例(一般是4~5倍)划定入围名单后,最后一名入围者的分数即为入围分数线。例如,某校在某省计划招收强基生20人,那么共有80人有资格获得校考资格,这80人的高考成绩从高到低往下排,最低的分数就是某校在该省的强基入围分数线。但由于报考人数太少,再加上部分学生弃考,最后真正入围的学生可能只有少数几个,也因此把最低分数线拉得很高。

  例如,中山大学在广东省的理科强基入围线为671分,但其在广东正常的理科投档线为629分,足足比强基低了42分。四川大学在四川的“本一批”理科调档线是638分,但对应的理科强基入围线是 666分,还高了28分。兰州大学也是如此,在甘肃的强基理科入围线比投档线高了39分。

  “原本是作为降分录取的替代方案,结果强基入围线比统招的分数线还高,对很多学校而言,强基就成了鸡肋,”多位招生老师这样对《中国新闻周刊》感慨。

  在阎凤桥看来,“遇冷”根本的原因,在于整个社会缺乏鼓励与推崇基础学科研究的氛围,也不具备“学习就是出于爱好”的条件,更多人仍是偏向实用主义,在选专业时侧重于就业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高考+竞赛=强基?

  中国大学选拔人才的历史始终围绕着一件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过去的自主招生曾被外界批评“操作空间太大”“存在暗箱操作”。在自招中,特长、论文、专利各种中介机构举办的竞赛和高校夏令营都可以成为高校破格录取的敲门砖。但“强基计划”的录取标准更加简化,也更加公平。高考分数占85%,校考分数占15%,且初审环节严格按高考分数排名后设定入围线。高考成绩成为了一条不能逾越的硬线。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强基生王雪觅说,大部分强基生的高考成绩处在“卡线”的位置,一般比北大统招录取线低2~3分,如果是低了6~10分,已经算“优惠很多”。

  北京大学前述招生老师指出,“强基计划”招收的学生主要有两类,一种是高考分数和北大“擦边”,“冲一冲还是够得上”的学生;另一种是竞赛生。

  事实上,首届强基招生很明显地倾向于有竞赛基础的学生。据前述招生老师介绍,以北京大学为例,在入围的学生中,高考分数拉不开差距,主要的区分度体现在校测中的笔试环节。北大理科强基生的笔试难度,大体相当于对应学科全国竞赛的初试题难度,“按照5倍的入围比,这个环节筛掉了80%的学生,而面试只是走个过场。”

  多位强基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即便没有在五大学科全国竞赛中获奖金、银牌,也都有一定的竞赛基础,其中很多都是省级一等奖。

  强基生有两类,“破格生”和“非破格生”。通过“高考—笔试—面试”这个途径录取进来的学生是“非破格生”。但强基也为破格录取留出了口子,即只要成绩达到所在省最低录取线,凡是获得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二等奖(含)以上成绩的学生,也就是拿到了五大学科竞赛的金、银牌即可破格。

  这个改革对竞赛生的影响很大。多位竞赛出身的强基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是在进一步将竞赛生的通道收窄。最早在自招中,省二、三等奖就可以获得自主招生资质,2019年进一步限定为省一等奖,且最高只能降20分,现在缩小到金、银牌。每年,五大学科竞赛的金、银牌人数几乎是固定的,只有1000人上下,例如,2019年,五大学科竞赛的金、银牌获奖者一共是1063人。也就是说,只有1000人才可能被强基破格录取。从今年的招生看,几乎全被北大、清华两所学校瓜分。

  “竞争会更加残酷,为了被强基破格录取,必须进入有更好竞赛资源的高中,在有些竞赛弱省,只有省会城市才有1~2所。很多高中在学生高一入学时,就请五大学科竞赛的教练轮流来路演,竞争会进一步延续到初中,甚至是小学。”一位竞赛出身的强基生家长这样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此外,很多高校在分配各省的招生名额时,也以竞赛为主要考虑。以北京大学为例,国家给的招生指标是900人,学校依据各省竞赛的强弱程度来分配,竞赛弱省的名额就少一些,强省多一些。

  在北大的数学类培养方案中,还专门设置了信息与计算科学方向。“招生老师来高中宣讲时着重强调了数学培养方案和计算机培养方案的差别,其实就是为了接收信息竞赛的同学,相当于走了一个灰色地带,虽然挂在数学学院下面培养,但实际上学的是信科的东西,”一位强基生对《中国新闻周刊》透露。

  被北京大学破格录取的强基生张鹿还对《中国新闻周刊》反映,破格生后被入选的专业基本都是竞赛学科。“我有个同学是生物竞赛入选,但第一志愿填了化学,最后还是被录进了生科,”她说。

  可以发现,强基入围的密码是,高考+竞赛。

  在这套选拔机制下,是否选拔出了少数有志于学习基础学科的拔尖人才?是否让每个人才都能进入自己真正想学的专业? 这些问题的背后,涉及到更深层的综合素质考核改革难题。

  “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系统的解决,指望通过短期内出台的一个计划,找到真正有志于基础学科研究的拔尖人才,是很难的。我们在招生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方面都要做很大的改革,这个路还要走很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生培养委员会主任席南华说。

  (文中王雪觅、诗诗、刘青、张鹿为化名)

(文章转载请标明: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

相关热词搜索:高校“强基计划”遇冷:自主招生2 0人才选拔仍功利

上一篇:全部录取!四川634名残疾考生圆了大学梦
下一篇:云南高职专科补录征集志愿将于10月12日进行

分享到: 收藏
地方美术网:
网站简介 - 网站老师 - 网站声明 - 美术投稿须知 - 视频拍摄制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合作网站:

"ms211美术高考网" 链接代码:ms211美术高考网
"ms211美术高考网" LOGO:
"ms211美术高考网" LOGO地址:http://www.ms211.com/images/ms211logo.gif
申请加入画室大全的画室,请提前在您画室网站首页上,做好我们ms211的友情链接,然后将画室简介发送到ms211ms211#163.com(请用@替换#)。
京ICP备160449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