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当问生活我不喜欢问目的 ,我更不喜欢解释目的。我觉得问,“速写的目的是什么”跟问“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差不多,是一个终极问题。我不关心终极问题,人们可以问生活的质量如何,但的目的。对于速写来说,也是这样,在初学阶段,可以问人什么要画速写,到了高级阶段,连这个也不应当问,因为那时已进入状态,还问“为什么”带点悔过的成分。那么好吧,为了不轻视这个问题的提出仍具有的积极意义,我们把提问的方式改变一下,问一问“人什么要画速写”。
为什么?我说,我站在眼下的角度说:为了让绘画溶解到生活当中,为了计绘画与生活发生直接的联系。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还不宜让生活来得太快,因为他还不具备捕捉生活的基本能力。所以,在刚刚学画时,速写只是通过一种快速练习来解决知识和经验积累不够的问题。积累的多少与时间有关,与速度也有关,但是速写所讲的速度并不是作画时的速度,它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长度内作画的量,速写既是表现(出),也是储备(进),犹如蒸汽机车的转动装置,看似一种平行运动,实际上是一种推动,起到的是臂膀的作用。
2.下乡画速写的目的是什么?
“下乡画速写”指的其买就是走出课堂画速写,既可以去农村,也可以去工厂、郊区。当然,“下乡”这个词是过去留下来的,六七十年代的艺术教育讲与工农群众打成一片,只有到工农群众中才能发现生活,这跟我们今天对生活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艺术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都是有参照物的,不可能离开参照物讲“规律”’。这就好比在课堂上画石膏,你也可以问画石膏的目的是什么。不用我说,你自己都能回答,不外乎就是解决造型上的三个要素:形体、结构和透视,反复地画同一个石膏像就是为了一次比一次更深入地了解和表现这三个要素。下乡画速写也是这样,它是对于“活动的参照物”的重复了解和表现。难道在城市里或学校里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吗?我想是的。首先是城市里的规矩大多(例如按时上下班,过马路要走人行道),住在城里的人不会随便让你走到屋子里东看西看,城市的交通规则也不允许你站在大马路上作画,人们的围观会导致交通阻塞;其次,就以画建筑(风景)来说,由于现代化的城市布局越来越密集,建筑样式越来越冷漠或者越来越像塑料玩具,要想从中找到自由地展开想象的感觉已是非常困难。农村就不一样了。农民的生活非常自由,没有上下班的概念;农村的田野非常开阔,它的房屋也不是按照严格的规划建造的(尽管现在农村也在逐渐向城市看齐,但还是保留了一些差异)。你可能还要问,为什么不去工厂画速写?工厂也和城市一样(很多工厂就开在城市里),有各式各样的规矩(例如进出大门都要登记),它也很不适合自由表现。再说,我们下乡画速写只是为了画速写,哪里方便就去哪里,农村是最方便的,我们就去农村。
我没有直接告诉你下乡画速写的目的,但我说了“为什么要下乡画速写”。我本人很喜欢农村,在农村我感到自由而充实,同时也感到它带给我很多意外的东西。我想,我去农村画速写,就是为了一次次地获得那些意外。
3 .培养对生活的美的感觉,是否只靠多练习?或者还有更好的办法?
“美”这个概念大不具体,我从不使用。如果说“美的感觉”指的是人的感官被某种东西触动而产生的一种认识,那么我建议对“美”’这个词作一些修正,叫做“充实”、“欠缺”或者其他种种异样的东西也许更好一些。我从来没有画过漂亮的女人,也没有画过漂亮的风景,我只是画一个具体的女人和一个具体的风景,我强调的是这些具体的事物与我的画面之间的“关系”,有时是“特别的”,有时是“平常的”。特别的关系是固为它们超出了我的想象,平常的关系是因为它们往往被人忽略,它们与我们在生活中竭力建立起来的美——穿得漂亮一点,房子装修得漂亮一点——是完全不同的。在这样的结论下面,所谓“美”就成了向现实价值的靠拢,而不是与现实作对。要知道,艺术尽管不能改变现实,但它一直是与现实对抗的。如果真要说在艺术中有一种“美”的存在,那它一定是在与现实的对抗中才能被我们看见。
不妨将“美”字从我们的观念中去掉,只说“培养对生活的感觉”,这样反倒能产生各式各样的“美”。我认为,这种“感觉”的培养主要不是靠“练习”,而是靠“观察”,或者说“练习”的大部分时刻应当是“观察”,而不是不停地画。事实上,我们可以算一算,一生中我们有多少时间是在作画,能有百分之二十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那么剩下的百分之八十又于什么呢?观察,随时随地都观察。有时像画家那样观察,有时像作家那样观察,也许更多的时候还得像社会学家、新闻记者那样观察。既观察人的外表,也观察人的内心世界。听他们说什么,猜他们想什么,推测躲藏在一个人身后的东西:历史,生活现状,在世界中所处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当你坐在餐馆里的时候,你可以观察你的邻桌: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从哪里来?他们属于哪一个社会阶层?谁在他们之间充当至关重要的角色?你或许会猜错,但是日积月累,你的观察习惯就形成了。而且观察总是感觉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全面。
(文章转载请标明: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