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清晰的记得,大三下学期5月17号那天晚上,终于下狠心决定考研,Q签名改成-stick to it,这句话一直留到第二年4月。
学院大四基本只有两种状态:实习的人去楼空,保研的逍遥混日。5月那个时候,学院忽忽引来公司一批一批的招人,我悄悄的整理下搜集了近半年的各种求职信息移到一文件夹,在图书馆开始一排排翻找经济类的书,躲到自习室开始学习。跟好姐妹短信:我决定考研了。——复旦么?——恩。——double eggs那个?——恩。——支持你选择,加油。
默契是种让你温暖的东西。
我在跟太多人讲好我讨厌念书不要国内读研之后,打翻了自己的论点。他们听说我跨考,还是复旦,太多不信任的眼神横扫过来。我笑,我无视,我懒得解释了。
学着计算机类的应用型专业,本计划搞嵌入式发展软硬件结合,本来那些编程的东西对我上手也easy,本科的成绩差不多保本校也算够用,其实还有国外大学搞计算机的熟人。然后我生生砍掉所有别人看好的可能性,选择了考研。因为不喜欢对着机器熬夜垒代码,不喜欢渐渐狭窄的视野和自己终会力不从心的技术道路,不喜欢抱着砖头一样的各种计算机书乱啃,不喜欢这些大多数人已经听话跟风的顺利道路。
5月到6月底,学期最后一个月忙考试。6月底到7月底,5周小学期,硬是坚持组队辛苦熬完了5个课程设计。中间间断地去自习室,一页一页看经济学,没有人讲解没有人讨论,甚至周围偶尔来陪自习的朋友都是抱着各种java 数据库准备面试问题。
然后暑假,回家一周。8月2号回到空剩一人的寝室,开始正式的考研准备吧。寝室3个人已经退寝,我占着空空的宿舍,一桌子放书一桌子放电脑一桌子放吃的一桌子放锅,也觉得自在。熬到12号的时候实在悲望了,一天么有一个人对话控制不住玩电脑看书也没效率,决定上自习室了。8月那一个月,不算规律的坚持自习,每天穿行学苑桥和大太阳,慢慢习惯了这种单调的生活。谢谢那时候,有忙考雅思的同学陪煎熬只开两个自习室的教学楼。
9月开学的时候,所有自习室重开了,换到4楼那个单面有窗整天开灯的考研教室。前前后后高高垒起的书,每天都是那些人,不说话。4个多月的时间,在那个小屋子里一点点的看完了全英文的专业课,重新学曾经3天突击考过的各种无记忆的数学课,后来坚持每天爬5楼去背书录音,天天规律吃食堂吃地快厌食。10月7号之后合并寝室,总算回寝不再空空荡荡了,为了坚持学习总是早出晚归,大家交流也很少。
第一年准备考研的时候,是基本没有直接信息来源的,自己选一个英文出题的专业DDIM,完全在赌一种相对可控的出题难度,想来跨专业不会劣势太大。只是找了个在复旦的朋友,帮弄了一堆管院的课件,问保研的事,真是一点也问不出。到10月的时候,某群里冒出一本备考突然保上的孩子,问了一下,保研24个,算算总共招35个。超10个了恩,遂又回头安心复习去了。
其实本就觉得希望渺茫,只安慰自己认真努力就好,不爱报考研班,找不到前路人咨询,看经济学硬着头皮把所有可见的初级教材翻过来。到11月的时候,看前几年真题,硬是几乎都不会。全英文的题目,搅得的头晕的宏观计算,抽象爱忘的管理学,一度弄的自己很绝望。那时候只是想,失败了,收获了可能得到的,不过是下学期重找工作,大不了再去编程呗。最后两个月,有些患得患失地心里坚定希望和重在参与反复交替,那个时候,连续的每天都是做梦,每天又坚持6点多起来,每天到自习室趴桌子睡觉。那个时候觉得不自信,成功几乎是个太小概率的事情,我就是逼着自己好好走完这个过程。花了近一个月每天做经济学计算,5个小时读背管理学的纲要和课件,慢慢给自己找寻希望。
1月的那两天,寒冬,一个人跑好远去考试,去宾馆现发觉暖气没有空调吵闹,晚上现找地换住处。3月,成绩出来,351,专业课写满11页英文累死手劲3小时,居然得了115分。本来前两年350都是复试线,可是10年,瞬间涨了近20分。站到最后的时候,我发现,不是以为的希望渺茫,只是我花了太多时间去纠结担心,多努力那一把,也许就是完好的结局呢。
(文章转载请标明: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