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垃圾装修
今年5月,重庆师范大学绘画专业的廖俊凯、四川美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的郭桂林、重庆城市管理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邹小培,以及后来加入的小伙伴——重庆师范大学产品设计专业的翁桥,4个大二男生,成立了18号艺术工作室。
工作室位于重庆师范大学文化空间创业园。走进他们的工作室,约60平方米的空间,灰色的墙面干净素雅,点缀着一幅幅精美的油画。废旧油桶喷上彩绘后,立马变身展示台,轮胎经过改装后,变成了组合沙发,泡沫雕塑而成的工艺品错落有致地摆放着。
“装修几乎零成本,轮胎是园区里装修剩下的,油桶是外面其他公司做活动不要的,泡沫是垃圾堆捡的……”廖俊凯告诉重庆晚报记者,创业之初,他们经常会骑着三轮车四处收破烂。
“当时只有300块,全都拿去买了油漆和颜料,自己动手,把工作室的墙壁粉刷了一下,然后用颜料在墙上画了一些墙绘。”廖俊凯说。随后,隔音玻璃茶几等一系列变废为宝的装饰品相继问世,同学们都开玩笑说,他们硬是省出了一间工作室。
靠垃圾盈利
成立工作室,结合各自专业所长,4人分别牵头负责工作室绘画、舞台设计、平面设计等业务。2个月后,他们成功营收近5万元。廖俊凯解释说,美术生在练习绘画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习作,大多数习作,都被同学们直接扔掉。他们在此发现了商机。
“有一次,工作室接到为一家公司画壁画的业务,画完后,雇主觉得部分空间还缺一些点缀。”廖俊凯回忆,当时自己手里还有几幅不要的习作,给雇主看后,对方却觉得非常不错,一口气买下了好几幅。
自打那次后,廖俊凯就琢磨着,被同学们当做垃圾扔掉的习作,也可能变成一种优质商品。“我们线上线下到各个艺术院校去搜集这些废弃习作,帮同学售卖。”郭桂林告诉记者,这些习作的售价,每幅300元至500元,销售的对象主要是普通商户。“这些人并非行家,对艺术品不会太挑剔。”他说。2个月下来,由于这种二道贩活儿,再加上作为本职工作的绘画和平面设计业务,他们的资本突破了50000元。
(文章转载请标明: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