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跑吧论坛网友的火眼金睛,或许厦门马拉松作弊事件不会曝光得如此之快。2010年1月20日,本报独家报道《跑马拉松居然也作弊》让这起“假跑”丑闻浮出水面,目前已有31人被取消成绩。作为国际田联授予的“金牌路跑赛事”,“厦马”一向有口皆碑,谁也不会料到,参赛者竟敢集体造假。
一项马拉松赛,为何有那么多人作弊?种种分析似乎都指向同一焦点:作弊者为的不是名次,而是一个成绩——3小时10分。这个成绩是男子马拉松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标准,而目前被取消的成绩大多集中在3小时10分以内,其中不乏多名高中生。按照规定,达标二级运动员的中学生参加高考可以加分。这就意味着,一旦作弊成功,造假成绩将直接转化为高考的竞争资本。如此,原本纯洁的马拉松赛却“跑”出了一条高考体育加分的“灰色通道”。
加分政策 缘何变异
对于任何一项政策而言,初衷总是好的,只是难以抵挡在实施过程中的某些异化,高考体育加分也是如此。
作为国家高考政策的一部分,体育加分始于1983年,当时国家教委规定,取得相应体育比赛成绩的高考考生,可以获得最多50分的分数照顾。3年之后,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的考生也被纳入加分范围。
随着时代发展,这项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逐渐演变为: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或全国性体育比赛取得前6名者(须出具参加比赛的原始成绩)、获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由省级招生委员会决定,可在考生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分数投档,由学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增加的分值不得超过20分。其中,还特别规定获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的考生需要通过省教育主管部门举行的复审测试,而在1998年之前,体育特长生是不需要复审测试而能得到直接加分的。
应该说,高考体育加分的初衷无非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并帮助高校选拔一些专业需要的体育特长生。在开始阶段,这项政策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令人始料不及的是,一股丑恶的力量使之逐渐偏离轨道,成为某些人攫取利益的“捷径”。
作弊频出 愈演愈烈
为了高考体育加分而作弊的,厦门马拉松赛不是第一起,在这次被取消的成绩中,山东省东方中学以8人“雄踞榜首”。
不光是马拉松,在其他项目中,高考体育加分作弊事件也是层出不穷。
2004年,西安曝光“批量制造”二级运动员证丑闻,当年全市616名申请二级运动员加分的考生中,只有196人是名副其实的国家二级运动员。
2006年,湖南省曝出“上千名体育特长生造假事件”,在应届高中毕业生体育竞赛优胜者统一测试中,3000余名报名参加复审测试的考生竟有1000余人缺考,大批拥有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的考生无法达标。
2009年,浙江高考“三模三电”舞弊案曝光,考生只要交纳培训费和交际公关费,就可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
无需再举更多的事例,透过厦门马拉松赛“假跑”的“冰山一角”,呈现的是整个高考体育加分的巨大黑洞。从小打小闹的地下活动,到肆无忌惮的集体造假,高考体育加分成了作弊“重灾区”,愈演愈烈,防不胜防。
谁在放水 谁在受益
众所周知,考生要获得高考体育加分,一般要经过两个程序:一是体育部门办理等级证书,二是教育部门复审测试合格。如今,作弊者频频得手,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纰漏?
显然,厦门马拉松作弊者是在第一个环节上动了手脚。据组委会介绍,录像显示8900号选手冲线后,竟然出现了两个成绩,拥有者分别是来自山东省东方中学的8892号和8897号,而8900号的成绩没有出现。这表明,有选手一人佩戴两块芯片参赛,原本为防止作弊而使用的芯片,反倒成为作弊者投机取巧的工具。
除了冒名顶替,作弊者还有其他招数。比如球类集体项目冒充“主力队员”,棋类比赛买通对手“让路”,甚至直接伪造等级证书。而一旦第一环节失效,复审测试就成了最后的“防火墙”。可惜,这一防线也并不牢靠。有的测试者在利益驱使下频频“放水”,有的地区为保高考升学率,一路绿灯放行。
可以说,这些人费尽心思,目的只有一个——高考加分。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分数仍是现行高考制度的硬性指标,一分之差可能就会与名校失之交臂。于是,20分的体育加分成为一个巨大的诱惑,各种以假乱真、以权谋私的丑行频频上演。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的监督不力,又反过来助长了舞弊气焰的嚣张,令整个高考公平性受损。
(文章转载请标明: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