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碗教育”是一种“危机教育”模式,提前将社会竞争激烈的现实告诉孩子,激发孩子发奋读书。
但是,对已经有危机感的孩子进行“危机教育”也许并不合适。特别是高考在即,它往往会增加孩子对危机的恐惧感和想成功、怕失败的焦虑感。而这种焦虑不仅不会变成孩子的动力,而且还会变成压力和阻力。一位美国留学生曾颇有感触的说了这样一句话,成功的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不一定是危机意识教育了我们。他说了这样一件事:在美国,上层家庭的子女爱去文理学院,就是因为那里的基础打得好,什么基础呢?人文基础!美国富人总觉得金融、计算机、工程、医学这种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是中低阶层的孩子还有很多亚洲人爱学的,而他们的孩子以后要做高管,要去政府,就必须学英文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这一类的富人才敢学的专业,因为本科毕业不用急着养家糊口,还可以体验几年社会,再继续深造,接着进入商界和政坛,这也许就是美国人的美国梦吧。
今天的中国,“饭碗教育”似乎也并不能激起学子的学习兴趣,毕竟大多数中国家庭的孩子已不再过苦日子,无法想象寒门学子的艰辛。“梦想教育”,从孩子兴趣入手,发现孩子潜能优势,点燃孩子“梦想”,让孩子为自己的“梦想”学习,更能让孩子感受学习的意义。如果梦想够坚定,就能体会到一边流浪一边作画的乐趣,就不会把当下吃的苦看得那么重了...
这让笔者想起一个人,王澍,他是第一位获得世界建筑学最高奖项 “普利兹克奖”的中国籍建筑师。
当许多同龄人在海外学习,然后回到中国,使用西方的方式和最新的数码技术设计建筑并获得丰厚收益时,他却在修复老建筑,做一些小工程,改造老建筑。正如王澍本人的话来讲:“在当大家拼命赚钱的时候,我却花了六七年的时间来反省。”也许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反省,使得王澍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和精髓和魅力,并发掘其与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才有了他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宁波案例馆等代表作品。他说:“我不是在建一个建筑,我是在建一个世界。所以我形容一个好建筑的诞生是什么?... ...中间每一次都是有人想摧毁你、否定你,你必须能够做到百折不挠,而且要说服大家,最后走到终点。你还保持了你最初理想的那个纯度,没有半分的减损,甚至更加地坚硬,这就是一个好的建筑师。”
同样音乐人李健的故事,更是一个清华学子的音乐梦。他的作品三次走上央视春晚舞台。但又有谁知道?从水木年华的音乐王子到浅吟低唱的音乐诗人,创作十年孤独行走在自己的音乐路上。他说“音乐是一场长跑,既然选择就要热爱,既然热爱就要坚持”。
诚然我们不是王澍、不是李健,高考倒计之时,“梦想教育”应该成为我们冲刺的动力。每位家长应该从各种高考信息中,特别是有关高校、学科发展信息中,帮助孩子寻找适合孩子发展的契机。①发掘孩子生命的“梦想”,观察、倾听、交流,了解孩子的梦想。在现代科技发达的前提下,也可辅以测评手段予以旁证。②梦想”一定要是孩子自己的“梦想”,家长不要强加给孩子的梦想。③充分尊重孩子自己对“梦想”的选择。当然,孩子的“梦想”不能违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④帮助孩子实现“梦想”,不能把孩子的“梦想”仅仅确定为考上某一所名牌大学,因为孩子还有更高更远的人生规划。
(文章转载请标明: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