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中国事务总监黄依倩表示,降温的原因是内地生对港校报考的态度逐渐趋于理性。而一些学生和家长则担心,陆港民间一些不健康的情绪,会对学生在港的学习生活产生影响。
发现
吸引力减少
考生申请港校再降
2015年在香港大学经济金融专业读大四的刘腾发现,与刚入学的时候相比,身边高考分数超高的内地学生少了很多,在浸会大学读大三的小颖还记得自己高考的时候,港校的录取线要参考清华、北大的录取分数线,现在已经可以参考一本线了。2015年6月即将参加高考的小淼则说,初中的时候港校是学校很多高考高分学长和学姐的选择,现在“回归”到了清华北大,自己的成绩在一本线上20分左右,希望能入读中国人民大学。
“2015年的学生数量会再少一些。”港大中国事务总监黄依倩表示,近三年该校的申请数量则在一万到一万两千多份之间波动,预计2015年的申请人数比去年还会再降一些。北京青年报统计发现,2014年在香港八大公立学校在内地招生人数为1588人,而在2005年这个人数只有250人,从总招生人数来看仍在增加,但对内地考生的吸引力却在减少。该校2013年接获申请12540份,到2014年则变为了“逾万人申请”。香港浸会大学回复北青报,2015年的统计暂不方便进行公布,不过该校的申请在2012年为5000多份,2013年为4800多份,2014年降至约3800份,确实在持续减少。
2015年几所港校的报名申请多从去年年底一直持续到2015年6月份,截至发稿,其他几所港校尚未回复到目前为止的申请人数。不过,从2014年和2013年的数字来看,申请人数普降已成趋势。香港科技大学的申请数量由2013年的6900份降至2014年的约6000份;香港理工大学、岭南大学2014年的申请人数较之前年也分别减少了12.5%和5%左右。
减少的不仅是总申请人数,与2010年之前状元纷纷弃清华北大选择赴港读书相比,高考状元的“港校热”近年也在降温。2013、2014年北京高考状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曾表示,未将港校列入高考志愿。
2013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状元朱宸卓是在高中参加暑期活动时对清华大学渐有好感,“在中国内地顶尖大学学习四年,将给我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这是国外或香港的大学给不了的。”在很多内地考生看来,内地学生申请国外大学的机会越来越多,对想要留学的学生而言,港校不再是唯一选择。
核心
三大原因导致“降温”
原因一:语言、教学方式让内地学生不适应
对港校报考的“降温”,各港校招生负责人普遍认为是因为随着内地学生对港校了解的增多,而选择更加理性、客观。黄依倩告诉北京青年报,港校最初在内地招生引起考生扎堆报考,很大程度上是港校的国际化背景吸引了考生,无论是在世界的综合排名还是全英文的教学环境都与内地高校有很大不同,考生希望能将港校作为接触世界的平台或者“留学跳板”,学生大多抱尝试心态,对港校的教学质量、环境、招生标准不够了解。
但近些年学生已经对香港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十分了解,2013年辽宁高考状元刘丁宁从港大退学重考北大一事让不少学生开始担忧在港校的适应性问题。在港大经济金融专业读大四的刘腾同学表示,内地学生入学首先遇到的就是语言关,教学是英语,生活是粤语,教学方式也大有不同。黄依倩表示,现在考生对自己的成绩能否申请成功有了预判,对自己能否适应港校也有所权衡,部分考生在理性考虑之后便不再选择港校。
原因二:学费高昂且连年看涨
除此之外,港校连年看涨的学费和生活费,如果不能拿到全额奖学金,对于普通家庭而言会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2015年非香港本地学生在港大修读首个本科学位课程的学费为每年港币十四万六千元,比2015年的十三万五千元增长了一万一千元港币,而按照惯例,每年有约四分之一的成绩突出、综合素质优秀的内地学生可以获得奖学金,能获得全额奖学金的学生只是其中的佼佼者。
2014年港大面试现场,就有一位人大附中的考生表示,如果不能获得奖学金,就会选择入读一志愿报名的中国人民大学。
原因三:“陆港”民间情绪让一些家长产生担忧
另外,去年以来,陆港两地民间出现一些激愤言行,以及香港内地社会的不稳定,也让一些考生家长对学生赴港的人身安全产生担忧。
高三学生王珂的母亲胡女士就告诉北青报,孩子上高中前她一直认为香港会是留学的首选,一样是国际化较高的城市,美国是纯正西方国家,香港则是中西结合,交通也方便。
但是从2014年,胡女士开始担忧陆港之间的关系会对孩子的学习生活造成影响,看到一些“香港人”围攻大陆游客的视频,以及去年香港社会“占中”事件引发的社会不稳定,“主要是怕孩子在那里有心理压力。”
(文章转载请标明: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