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高考网讯:“亲爱的妈妈,您好!记得在我五岁的时候,您与爸爸离婚了,我从此成为了一个单亲孩子,您知道吗?我是多么想念您。”
12月14日,南京师范大学附小江宁分校的六年级学生、11岁的李缘泽凭借这篇现场作文《说给妈妈听的故事》,从全球华人中小学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夺得第六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大奖。
大赛举办方表示,这篇800余字的作文用质朴语言,生动描述了儿时因想试试剪刀的威力剪坏妈妈毛衣的往事,“朴实无华却句句走心,把一名孩子对母亲长久的思念在笔尖喷涌而出”,深深打动各位评委。
爱看名著从不看作文选
14日获奖后,李缘泽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没想到会获得大奖,只是把心中最想说的表达出来。”
李缘泽五岁时父母离异,妈妈去了贵阳,他由爷爷奶奶带大。兴许因为奶奶侯龙英曾是小学语文教师,李缘泽酷爱阅读,小学二年级时就读完了中国四大名著,外国名著也看了很多部。
小学三年级时,他的写作才能开始展现,参加一些省市级的作文比赛都能有所斩获。当大多同龄孩子还在为怎么凑出三百字的作文而伤脑筋时,他写千字文也不在话下。语文老师评价李缘泽作文“不落窠臼,行文简洁,但蕴含深意”。
每天做完作业,李缘泽最大的乐趣就是睡前能够看自己爱看的书,他现在爱看曹文轩的作品,也爱读鲁迅作品,所以才参与了第六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的比赛。
每个周末,上完各类辅导班的李缘泽都会泡在书店里,那是他最放松最快乐的时光,奶奶侯龙英说:“他从不看作文选这类的书,最爱看的还是原著作品,作文选会把人的思维禁锢住,只有广泛而大量地阅读,才能写出好作文。”
“现在的孩子缺乏诗情”
今年让 “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组委会感到遗憾的是:虽然每年都会收到来自全球华人学子的众多优秀作品,但历届大赛评委及专家却发现,在多达百万数量的优秀作品中,难觅一首好诗歌。青少年似乎更热衷于创作抒情散文及叙事作文,却很少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对此,不少评委认为,这与国内语文教育缺乏优秀诗歌、学生阅读积淀少、引导学生阅读方式不科学有关。
“在我们的少年时代,曾经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哪个16岁的少年不写诗?可见当年诗歌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流行程度。”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多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总评委叶辛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懵懂的情愫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淡化了,现在的孩子变得没有了“诗情”。
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也有同感。作为本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初中组的总评委,她发现入围初中组决赛的作品中竟没有一篇诗歌。她坦言,从文体的选择上,的确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散文、小说等常用文体的青睐。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红极一时的“文青标志”——诗歌,缘何就成了今天的“不常用文体”?在叶辛看来,无论是教育界还是文化界,不仅在意识上不够重视传统文化,传播的力度也非常不够。青少年阅读手机、互联网上新文化的机会更多,接受起来也更容易,尤其是国外的舶来品,现在的学生几乎信手拈来。而对于古诗等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如今的青少年却知之甚少,“接触少,自然就很难模仿和创新,更不要说自主创作了。”
除了不够重视传统文化,目前功利、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也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诗歌苗子”。秦文君表示,诗歌是所有文学体裁中最浪漫的一种,讲究的是文字中蕴含的一股“诗情”,需要静下心来慢慢鉴赏、品味。
然而,秦文君说,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任何事都讲求立竿见影,这与诗歌创作、欣赏的环境显然相悖。“所以现在的‘文学热’热的都是通俗易懂的小说、散文,它们对创作者的门槛要求低,对于读者来说,在零散时间读上两个小故事,也是一种消遣的方式。”
“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由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倡议发起。上海晋元高级中学的周怡霖获高中组特等奖,上海向明初级中学的廖小乔获初中组特等奖,杭州学军小学许舒华获小学组特等奖。
大奖作品《说给妈妈听的故事》节选
记得那时我4岁,您还没有离开我,那一次,我独自在家里玩,您出门买菜去了,我看见桌上有一个如鸟嘴的东西,并不知道它是剪刀,迫不及待地想试一试那“鸟嘴”的威力,我见您的毛衣正好在一旁的沙发上,便用剪刀口对准毛衣袖子剪了一刀,没想到毛衣袖子竟裂成两半,我大惊失语,害怕您回来教训我,如一只小老鼠似的溜进了厕所里,没想到厕所的扳手是那么不堪一击,竟然断了,我被困在了里面,门怎么也打不开,吓得哇哇大哭。您回来后,不见我踪影,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在卧室、院子、厨房里反复寻找,最终在客厅里听到我的哭声,赶到了厕所门前。您从口袋里掏出了钥匙,可却未能打开门。听着我沙哑的哭声,您急了,可却又镇静下来。您跑到了房后的那一片草地,翻过了山头尖利的假山,从厕所窗子上爬进来,救我出去。我见到您,自然欣喜,可我却又看到您腿上那一条长长的伤痕,妈妈,您知道吗,那一刻,已经永远印在了我心中。
(文章转载请标明: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