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以传承、整理和发展文化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大学的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然而,今天的大学受到多方利益主体的牵制,文化选择面临着种种现实诱惑和考验。
大学办学呈现功利化倾向。现今的大学越来越像文化企业中的加工厂,其产品的型号、质量、样式按照市场需求来决定。大学的受教育者由活生生的“人”变成可以批量生产的“商品”;大学的教育者作为精神劳动者,也越来越像谋利的经营者;大学生就业率也如同经济领域的GDP,被过分追逐。在功利化的价值准则面前,大学更多地像商业组织而不是文化机构来思考问题,很难起到薪火相传、“新民之效”之目的。
英国著名教育家阿什比曾言,大学既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又有它自身的内在逻辑。应用技术型高校的特点和功能使其文化选择具有特殊性,既要秉承其作为大学的本质属性,又要坚守、回望我国优秀的文化特性与传统,还要学习西方大学先进的制度、文化与理念。
一方面,作为中国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必须带有中国文化特性。中国古人的高等教育思想乃至教育思想、文化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应用技术型高校文化大有裨益。如“有教无类”的思想、“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的气度与对物欲的超越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使命与社会责任感。这些都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文化选择提供了给养。
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必须汲取西方文化的长处。从古希腊教人理性到柏拉图学园让人向善;从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到古罗马时期的雄辩术教育;从中世纪大学的三科四艺到博洛里亚大学、巴黎大学等早期大学对文化的追求;从红衣主教纽曼的大学理想到洪堡、赫钦斯、布鲁贝克、雅斯贝尔斯等教育家提出的大学思想,都是我们应用技术型高校需要吸收的大学文化——既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要注重道德品格的培养与良好习惯的养成。
开放的姿态、宽容的气度、接纳的胸襟、创新的意识都是大学本身应具有的内涵和文化。与传统大学相比,应用技术型高校呈现出兼顾职业与素质的双向价值取向,更加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精神的培育,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其办学理念也更加注重经世致用与大学精神的完美结合。因此,应用技术型高校更要注重和强调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加需要培育、构建浓厚的校园文化。
应用技术型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应强调“通识为本、专识为末”。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注重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外,还要将很多通识教育强调的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素质养成,如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有序地安排在培养模式中,与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解决工程项目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互不相干或关联性不强,从而最终将大学的精神文化内化成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应用技术型高校,只要大学的本质还在,只要师生还在自觉地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便是一片勃发理性、完美人性的净土,高校便会引领之,社会便会向往之、效仿之。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作者系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院长)
(文章转载请标明: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