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高学府到普通技校,从科研储备人才到未来的技术工人,周浩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人生道路。可以想见,为圆自己的机械梦,敢于冲破世俗的偏见,舍弃众人艳羡的名校荣誉和优势资源,转投旁人眼中的“二流教育”,需要多大的勇气。反观一些人,空有改变的想法,唯独缺乏行动力,只能在抱怨中虚度光阴。在今天这个开放多元的社会里,周浩的个性选择和自由意志理应受到尊重,他的勇气和执着值得为之点赞。
反思不应止于此。弃北大读技校虽属个例,偶然中也包含着必然。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技术技能型人才缺口增大,本科生“回炉”技校已不是新鲜事。今年5月就有媒体报道,回到技校参加培训,获得各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为广西大学应届毕业生的一种潮流。主动选择也好,被动选择也罢,“回炉”技校收到了一定成效。青岛技师学院2009年初招来的首批48名“回炉”大学生毕业后大多成为企业骨干,从市场反馈看,大家普遍认同,拥一技之长、多一条出路,比面子更重要。
不过现实中,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依然隔着一道鸿沟:不少学生和家长把读技校当作考不上大学的“备份”选择;不少用人单位招聘不唯能力而唯学历论;不少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与市场脱节……显然,观念转变需要制度支撑。好在国家已经开始高度重视并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部分本科院校转型已成共识,假以时日,待技工收获对等的尊严与报酬,相信人们会以不一样的眼光来打量职业教育。
有人说,周浩能考上北大,说明他知识基础好、接受能力强。金子放在哪儿都会发光,即便以技校毕业生的身份求职,北大的学习经历也会给他的简历加分不少。这或许有些道理,但更要看到,周浩最大的资本并非名校学霸的特殊身份,而是积极自信、持之以恒、刻苦勤奋的意志品质。一项关于企业家的调查显示,他们当中,10%来自重点大学,10%没上过大学,80%出身普通大学。事实证明,成功与出身并无必然联系,无论天才还是普通人,无论在哪个行业,哪怕从最平凡的岗位干起,只要志存高远、踏实肯干,也有机会出人头地。
个人努力固然重要,学校和社会敞开机会之门,提供更广阔的上升空间同样不可或缺。周浩的经历不可谓不曲折,他真就只有技校这一条路可走吗?其实也未必。如果旁听门槛再低一些,转院机制再灵活一些,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充分对接,或许他就不必付出如此高的成本。每个人资质禀赋迥异,读大学绝非唯一目标,也不是人人都得去技校,但前提是拥有足够多的选择,人尽其才。当每个人都能找到梦想出路,拥有更加开放多元的人生通道,北大学子读技校、北大硕士卖米粉、耶鲁高才生当村官等,应该不会再是新闻。
(文章转载请标明: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