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17日中午之前,整整18个小时,他一直处于极度忐忑之中。他想哭,但哭不出来,说话时语音发颤。
半个小时,只差半个小时,这个孩子就可能与自己的心仪的大学擦肩而过。
7月17日12:00,是杨睿这批考生高考志愿投档的截止时间。直到11:30,接到他所报考的北京林业大学打来的电话,他的心情才豁然开朗。
由于对自主招生缺乏了解,他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出了问题。
杨睿是国家级贫困县河北省阜平县的一名农村学生,高考考了618分,超出河北理工类重点线45分。他此前通过了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自主选拔录取“树人计划”的考核,只要高考成绩达到重点线,就将被录取。
在招生录取中,杨睿这类学生属于“本一特殊类型批”。他在网上填报志愿时,遇到两个可以选择的类别,“自主选拔录取”或“农村自主选拔录取”。
杨睿对这两类都缺乏了解。我国开展自主招生试点已有10多年了,但在阜平,很多学生还是因为一个大学生支教团的到来,才第一次了解自主招生。正是在支教老师的鼓励下,杨睿参加了北京林大的“树人计划”。
我国重点高校招生近年来向农村地区倾斜,许多高校都在自主选拔录取方面设立了农村专项,“树人计划”就属此类。但杨睿根据它的全称“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自主选拔录取‘树人计划’”,以为这是“自主选拔录取”,就在高考志愿表的类别中,选了“自主选拔录取”。
这个农村孩子没好意思去认真咨询这个问题。他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对此了解不多。而且他觉得,只要自己能办的事情,绝不去麻烦别人。
填完志愿后,他心里也纠结过填的到底对不对。直到20天后,他懵了:7月16日17:30,北京林大招生办公室打电话通知他,没有收到他的档案。
北京林大招办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们核对名单时,发现没有杨睿的档案,赶紧通知了他。该校“树人计划”总共招收50多名农村考生,他是惟一出现这种情况的。
在工作人员建议下,杨睿紧急写了一份申请书。他的手都在抖,只能用歪歪扭扭的笔迹表达自己的渴望。他说,“录取之日临近,得到通知,内心焦虑不已”,“我真心恳求各位领导给我一个机会”。
收到杨睿的传真后,北京林大招办附上学校的证明意见,7月16日连夜发到了河北省教育考试院。他们希望能帮孩子补救,但不确定是否仍有机会。
7月17日12时,就是投档的截止时刻。
一个不眠之夜后,清晨5:28,杨睿跟自己的支教老师、清华大学毕业生刘通联系,沮丧地说了自己的处境。他感觉“没什么希望了”,对老师感到抱歉,当初正是在刘通等支教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他获得了农村自主选拔录取资格,如今却因为自己对政策了解不透彻,“让老师失望了”。
刘通也非常自责,认为这是自己的疏忽。他对记者说,自己只想到帮学生们准备考试,没想到填报志愿时这些孩子还会出问题。他一边安慰杨睿,一边紧急跟当时一同支教的北京林大毕业生杨阳联系,请他向学校招办咨询情况。
以前也参加过自主招生考试的刘通说,跟城市的考生不同,农村考生在信息获取等方面处于劣势,而且缺乏指导。这些千辛万苦过了独木桥的孩子,获得了自主招生资格,却在填报志愿时出现操作性失误,“倒在黎明前”,对他们来说打击太大。
这个早晨,支教老师们通过各种途径帮杨睿咨询信息。人在外地的刘通把电话打到欠费;得了阑尾炎的杨阳本来要去医院输液,听说此事后,二话没说,先去向招办老师求助。
河北省教育考试院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农村专项考生有单独数据库,杨睿的名字就在其中。他的志愿表上只是填错了类别,报考院校等信息无误。按照程序,经过招生院校发函同意,省教育考试院招生委员会研究过具体情况,充分考虑贫困地区孩子的切身利益,决定帮他调整。
这位工作人员同时强调,杨睿的情况属于非常少见的个例,并非填错高考志愿都可更改。
上午10点多,北京林业大学招办接到了河北省教育考试院投来的考生杨睿的档案。在12点之前,该校需要完成对他材料的审核、回传。据工作人员介绍,杨睿的资料审核已经通过,虽然河北省的本科一批录取工作还没开始,但他已经确定会被录取。
11:30,杨睿接到了北京林大的电话——他18个小时里听过的最动听的声音。数千里之外的刘通也兴奋不已,感觉“一下子柳暗花明了”。
杨睿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他本来已经感到无望,没想到在最关键的时候,得到了这么多的帮助。如果没有这些帮助,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会向怎样的方向发展。
他甚至觉得,上大学前的这番波折,是上天在教给自己“感恩与帮助”这一课。
“我真的是满腔的感动和感谢,不知道什么语言可以表达我的感情,我只能在苍白语言之外许下誓言:大恩不言谢,我会用努力去证明大家的帮助是值得的。我会将火种传递下去,获得更大的能量,去帮助更多的人。”他说。
晚餐,杨睿自己下厨,他想“多吃一点”,做了炒土豆和腌黄瓜。
在那份“有惊无险”的高考志愿表里,他填报了园艺、林学、草坪科学等专业。这个19岁的准大学生说,希望自己将来能从事那种“给人们带来美丽与愉悦”的工作。
(文章转载请标明: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