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见义勇为,一个则可能涉及见义不为,如果脱离高考这个特殊背景,应该如何表彰,如何处理,其实就简单得多。坚持高考公平和高考优先,同样应该放在和我们的社会秩序及道德规范不能形成对立的前提之下。勇斗歹徒的学生可以重新考试乃至破格录取,是社会对见义勇为者的表彰和弥补,即符合新出台的“见义勇为高考加分”的规则,也与高考公平并不相悖。如果这一事件不是发生在高考同学的身上,而是发生在一个普通人身上,其代表的意义和价值,同样应该得到积极体现。与此同时,为高考保驾护航,并不等同于可以对考场之外发生的一切袖手旁观。如果连岌岌可危的生命都要为高考让路,这样冷血的考场,所衡量的又是一种怎样的价值观?
在部分地区,高考已俨然成为一个特殊时段和地带,似乎一切人和事都该围着高考转,考生、家长、学校,甚至扩展到全社会。一些家长拜神树、烧高香,禁止车辆通行,不让电梯运转,被网友调侃为“高考教”。社会对高考的关心,是对寒窗苦读十载的一种珍惜,也是人文关怀的一种表达。可是,任何事物一旦极端,就容易走向反面。万般宠爱、千般呵护之下,似乎整个社会的运行秩序都调整成了高考模式。一切以高考为轴,甚至为了保证高考,在必要的时候还要打乱原有的社会秩序。让高考成为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同样会有损社会公平准则,也不利于对年轻学子的选拔与培养。
当高考被人为特殊化之后,社会也逐渐形成了带有强烈高考色彩的特殊思维。从社会关注度上看,高考之下,与之相关的人和事都容易成为热点,甚至会比平常放大好几倍。深圳一位拿着学生准考证的老师,因为担心堵车向交警求助,到达考场后时间还非常充裕,最后却被曲解为“老师睡过头,证件堵路上”。为了博取社会关注,各种把段子编成新闻的现象四处上演。当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思考都在高考模式中穿梭,实际上与我们长期以来呼吁淡定对待高考、不要神化高考的意旨背道而驰。
为高考降温喊了很多年,却越降越热。我们总是劝说考生和家长平静对待高考,但思维又会不由自主地掉进高考模框之中;我们总是希望高考改革继续推进,让独木桥变成立交桥,却还是在以独木桥的心态来看它。让高考真正回归到一场升学考试,不仅需要教育改革持续推进,而且需要社会心态的进一步成熟,社会思维回到正常逻辑上来。
(文章转载请标明: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