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以稀为贵的时代,高校也确实了风光了多年。不过随着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学校的数量越来越多,校区面积越大越大,吸纳能力也越来越强,年年扩招之下形成了强大的招生需求。不过相反的是,随着人口数量的下降,留学人数的增加,“学习无用论下”的弃考,高考人数下降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总量减少的情况下,结构性的差异会引起行业内的激烈竞争,现有的招生大战恐怕将会愈演愈烈。
对此有人认为,生源总数的下降对于教育质量的提升会有帮助,今后国内也可能出现国外那么“零分上大学”的情况,高等教育的内部分化将会更加明显,优质学校将会更具吸引力,竞争力较弱的学校则会被市场淘汰。在巨大的生存危机下,各学校都会为提高吸引力而不遗余力,以特色办学和超高的就业率作为目标,并将量变引发质变的规律发挥到极致。
然而问题恐怕并非如此简单,理想化的状态和实际情况往往大相径庭。为了应对危机,很多学校会“为招生而招生”搞恶性竞争,而不是从立足转型发展,苦练内功做起,毕竟这样的改变成本太高,速度太慢。更何况,大学的质量提升需要一定的内涵和底蕴,若没有长期的心理准备就会“剑走偏锋”,为了争取生源而无所不用其极,这其中尤以曾经红极一时的职业教育最为明显。但长期的混乱招生已经损及整个行业的形象,加之没有从危机中进行转型和提升,浮躁化和功利的运作模式,导致了整个行业生态的恶化。
比如在“2012山东高考专科(高职)招生咨询会”上,在招生宣传造势上,除了与企业合作开设的各种“订单班”成高职院校吸引生源报考的一大招牌,有的高职还开始以“免费学驾照”、“免费配备手提电脑”为噱头揽生。而时下的高校招生,类似的乱象也似乎愈演愈烈,从预录取到挖墙角,招生潜规则大行其道。正如教育专家所言,生源危机的出现,应该令国内高校反思教育质量、教育服务与教育回报。对此,国外高校的做法是调整学费标准、完善奖学金制度、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就业服务,从提升自身质量做起。然而国内有此意识和自觉者并不多,更没有因此成为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契机。危机若不能成为强大的动力,高教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前景则难言光明。
高考报名人数连降是把双刃剑,要么嬗变,要么堕落。其最终的出路,还得要以“深入推进高考改革”为本。教育改革属于一个宏大的工程,生源危机不过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从高考的职能转变到自主招生的扩大,从生源的结构性改善到区域之间的综合平衡,从打破地域限制到推行双向选择,都要求整个高等教育要着眼于现实,立求长远,在危机中兴利除弊,才能抓住改革的绝对时机,实现教育困局的突围。
(文章转载请标明: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