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定终身”一直是高考制度中最让人纠结的。近些年,在政策层面上一直不断尝试通过各种手段来让高考的选拔变得更加多元化,然而,差不多每个尝试都免不了随之而来的争议和质疑。加分制度被指责为高考的公平缺口,人大自主招生腐败的丑闻让自主招生蒙羞,曾经喧嚣一时的“校长推荐制”也淹没在高校争夺生源的口水之中。如今所谓的“三位一体”能否走出高考改革的宿命?
事实上,仅仅从制度上来看,这种招生模式是一种比较成型的经验,很多发达国家都遵循着这样的模式。但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仅仅依靠照搬制度来进行改革,结果未必如我们所预期的那样,要想把外来的经验用好,还要看到制度背后的系统性的力量。
回顾以往那些争议的改革尝试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便是其背后都有着行政化的身影,高考加分涉及10多个行政部门,操作自主招生的也大多是高校中的行政官员,事实上,在教育行业的普遍行政化的背景下,考试成为了惟一能够超出行政化影响的机制,这也是高考的一个重要价值。
所以说,如果要避免“三位一体”式的录取重蹈以往覆辙,就必须走出行政化力量的支配。改革成功的关键也在于,新增的面试成绩和高中平时成绩,能够有一套独立的机制来保障自身的公平。从高校面试来说,面试本身就是主观性很大的一种考核方式,高校自主招生的教训告诉我们,这一考核不能再由高校的行政官员来主导,而应该以教授为主导。参与面试的教授要为自己打出的分数负责任,每个面试分数后面都应该有一个分量足够的名字坐镇,接受学术界的监督,由此来形成由教授主导的教育信用体系。
高中平时成绩看上去相对客观,可事实上,它所面临的挑战比高校面试还要严峻。当下,升学率是高中十分重大的利益,由高中来出具的成绩单很可能因为涉及自身利益而出现注水的情况。如果这种情况不能被严格控制,很有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高中对成绩单注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学生成绩监控机制,一旦发现造假,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厉的处罚,以此最大限度地保障高中成绩单的信用。
在其他国家这种多元化的录取方式之所以能够行得通,一个重要的原因正在于建立起了一套十分有效的教育信用机制。在我国,教育信用机制的建立也是对改革的成败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所以说,看待每一次改革的尝试并不只在于它在形式上有着怎样的“创新”,甚至是最终的成败如何,人们更该关注的是它能对建立教育信用机制起到怎样的作用。
(文章转载请标明: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