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 zhangyong513
1984年出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2003年与孪生兄弟张森共同创办杭州孪生美术培训学校至今,每年为中国美术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输送大量的艺术人才,2013年至2014 年两年内夺得中国美术学院合格证1200张,连续六年荣摘中国美术学院状元。同时一直致力于中国花鸟画的学习与创作,2012年以来一直跟随恩师何水法先生从事花鸟画的研究与创作。
曾举办2014年 “花鸟墨韵”-张勇写意花鸟作品展
参与编著《教学对话系列丛书-色彩》任名誉编委(江西美术出版社)
参与编著《经典全集系列丛书——色彩静物》任名誉编委(中国书店)
参与编著《成功教学系列丛书-色彩静物》任名誉编委(中国书店)
参与编著《主题教学系列丛书-色彩静物》任名誉编委(西冷印社出版社)
参与编著《成功大讲堂——色彩静物》任特邀顾问、名誉编委(湖南美术出版社)
主编《国美视界-考前色彩教学笔记》(中国青年出版社)
主编《主题教学——色彩导航》(中国书店)
主编《教学对话——色调》(江西美术出版社)
主编《最爱色彩——色彩静物》( 重庆出版社)
主编《色彩的魅力——色彩飞扬》(湖南出版社)
主编《完美教学——反问北方色彩》(吉林出版社)
主编《成功教学——孪生八年华彩》(湖南美术出版社)
主编《教学对话——色彩静物专题》(江西美术出版社)
主编《主题教学——色彩静物》(中国书店)
主编《成功教学——气韵》(湖南美术出版社)
主编《教学对话——色彩静物》(江西美术出版社)
主编《211图书编辑部——速写》(江西美术出版社)
主编《色彩敲门砖系列——教学笔记》( 重庆出版社)
主编《211图书编辑部——色彩静物》(江西美术出版社)
主编《211图书编辑部——素描头像》(江西美术出版社)
“传统”是民族立足之本,“创新”便是外来幻影之梦?
——中国画
我们的脑海里常常有着这样或是那样的思想误区而不自知。尤其是在传统和创新的辩证问题上,我们不断争论其二者的关系,不断争辩何者更为重要,然而无论争辩前有多坚定不移,争论时有多激烈和据理力争,争论后有多困惑和自我否定,这个问题依然无果。因为思想的碰撞后,能得出答案只有一个,即无论将谁置于前者,它们之间依然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状态。而这其中的意义,更多的是享受一种思辨的过程,而非较之高低的结果。
文中插图:张勇作品
当我逐渐明晰这个道理时,我便在这份思辨之中,不断在进行思考和尝试。
于是,我向自己提问,作为一名画者,该如何去看待传统和创新?
首先,我得到一个清楚的答案——
我们应该明确,创作是在传统中追求创新,需要深厚的传统功力。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关键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只有创新没有继承,那就缺乏底蕴,好比空中楼阁。在创新中回归传统,去更好的读懂传统,我们不要把“传统”这一词语理解成是过去的,是一个陈旧的东西,我们大可以从古人的优秀作品中看到当下新的文化方向。从吴昌硕,黄宾虹到潘天寿等,他们都是非常注重传统根基,诗,书,画,印都非常全面。都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找到了自己的面貌。这是循环往复的过程,是一个永不过时的创作方法,更是每一位画者在创作道路上始终坚持的理念。
而后,我发现了一个问题——
在今天,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把关注度放在了如何寻求创新,却忽略了回归传统的重要性?
为探出这个问题的答案,我问自己,如何看待自身的创作。
对于绘画的创作,我与大多数人一样,认为这是一份内心的热爱,是一份对绘画艺术的执着,然而光有热爱是不够的,这并非完全是一份感性的理解,它也可以是一份对于理性的冲动,一份带着钻研创新精神的冲动,钻研着传统当中的创新突破和创新发现。
(文章转载请标明: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