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院系简介 > 正文

四川美术学院各系简介


时间:2011-01-20 来源:第一大中国美术高考网ms211 录入: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

bnei跳转页

四川美术学院http://zsb.scfai.edu.cn/

中国画系

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已有60余年的历史,拥有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教授、艺术家。我系老一辈教育家为中国画学科的建设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60年来,经过几代人艰苦不懈的努力,为我国西南地区培养、输送了大批中国画高等教育、科研、宣传专门人才,成为全国有影响的中国画专业之一,起着西南地区中国画高等教育的支柱学科的作用。

近年来,我系的教学和创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其中,“工笔人物课程”为省级重点课程、“花鸟画”为院级精品课程,教学成果曾荣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该系师生的作品共有近百件先后入选全国重要美展,其中二十件获得不同级别奖项,数十件作品获得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二十多件作品入选第七、八、九届、十届全国美展,师生作品都分别获得过全国美展或全国性大展的最高奖项。该系教师在全国主要专业刊物发表作品200余次,论文100余篇,并编著了大量的专业画册、教材以及理论著作

中国画系现有教职工19 ,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助教5人。

中国画系在时代艺术大环境和巴蜀山水文化的双重背景下,逐渐走出了笔墨本质主义的古典倾向,并在当代语境下,拓展着崭新的实践空间,有了自己日渐明晰的价值取向。并逐步形成以中青年为主的教师群体,以“中国画新形态”为主的创作和教学体系,这使其在全国艺术院校中独树一帜。ms211.com第一大中国美术高考网

油画系

四川美术学院油画学科创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作为我校传统优势学科,1982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油画艺术硕士学位授权点,1992年批准为四川省重点学科,此后一直是四川省、重庆市的省级重点学科。经过不断完善和提高,形成今天具有高水准、高层次、高质量的教学培养模式,为国家、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人才,不断创作出为社会所公认的、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大批作品。师生作品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展览中屡获大奖,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以罗中立、高小华、何多苓等为代表的77、78级学生创作出一大批具有社会轰动效应的作品,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里程碑,使油画系和油画学科在全国美术界乃至国际上建立起良好的声誉。   

油画系具有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术骨干和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现有管理人员5名,教师25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8名,讲师9名,助教1名。全系的教学以教研室为基本组织形式,分有三个教研室:一、基础课教研室:主要负责全系学生的基础课程教学。强调绘画基本功的训练,并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课程设置:基础素描、色彩、基础油画、构图等。二、油画艺术教研室:主要负责全系油画艺术课程教学。培养以架上绘画为主的油画专业创作人才。教学上厚基础、宽眼界、因势利导,重视学生艺术个性的培养。课程设置:专业素描、油画语言、油画风格实验等。三、创作课教研室:主要负责全系创作课程教学。培养以多种媒材进行创作的复合式艺术人才。教学上强调知识积累和艺术实验相结合,以开放性的互动式教学为形式,拓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观念。课程设置:素描创作、油画创作、方案创作、影像绘画、摄影、装置、综合材料等。

油画系建立的“中国本土油画艺术”学术框架与教学体系,进一步巩固了油画学科在我国当代艺术中的领先地位,“出人才,出作品”的学科优势蜚声海内外。至今我校油画学科的教学、创作、科研及学术研究成果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始终位于前列。目前获 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承担市、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7项,获得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3项;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08年被教育部授予“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的荣誉称号。现有“全国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设津贴专家”2人,“新世纪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1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6名.

油画系学生大都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不仅能从事油画专业性科研创作活动,还能承担美术教学和基层美术宣传以及从事各类设计艺术等工作。

基本信息:

系办公室电话:023-65920058

传真:023-65920059

电子邮箱:CHMYHX@163.com

详细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邮编:401331

版画系

版画学科在四川美术学院有悠久的传统,版画学科的前身是绘画系版画专业,初建于五十年代中期。在其后的几十年中,版画学科在历届院领导的关怀下,在老一辈版画家、版画教育家的辛勤耕耘下,经全系师生共同努力,逐步建立起木版工作室、石版工作室、铜版工作室和丝网版工作室。近年来,版画学科经过不断完善与提高,已形成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高水准的新局面,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都取得骄人的成就。 六十年代,中国版画以四川黑白木刻、黑龙江套色木刻、江苏水印木刻在国内领先而形成三角鼎立之势。    

这期间,为版画系的建设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老一辈画家有: 江敉教授,著名版画家、漫画家 、美术教育家,江敉教授一生创作甚多,广受文艺界和中外人士的热情赞誉。五十年代的代表作品有《江南小景》、《渔歌》、《晚归》、《岷江暮色》等,六十年代的代表作品有《战鼓》、《百折不挠》等。

谢梓文教授,新兴木刻的继承者,川美版画专业第一任教研室主任。创作出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五十年代的代表作品有:《狮子滩电站之建设》、《山城晓雾》等,八十年代的代表作品有:《牧童短笛》、《机器人时代》、《幻想曲》等。

吕树中教授,长于素描、黑白画创作等课程教学,五十年代的代表作品有:《初春》、《溪木林》、《炼焦》等,八十年代的代表作品有:《茫茫草地》、《草地力歌》、《小太阳》等。   ms211.com第一大中国美术高考网

尹琼副教授,长于套色木刻和铜版画,五十年代作品《川西三月》获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优秀奖,后期主要作品《喜春》、《水牛》。 江碧波教授,建国以后培养起来的著名女版画家,六十年代的主要代表作品《飞夺泸定桥》在版画界产生很大影响。八十年代的代表作品有:《豆角熟了》、《回望》、《清溪》、《白云深处》等。     胡名教授,代表作品有:《春雨》、《老屋》。水印木刻连环画《熊猫的故事》等。

李景芳教授,代表作品有木刻《山村夜读》、铜版画《战斗在第一线》,水粉画《烟雨巴山》。     李邦镇副教授,主要从事基础课教学,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作了大量的工作,为创作和科研创造了条件。 王叠全副教授,主要代表作品有套色木刻《农村新景》、木刻《织毡歌》。      

目前,版画系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稳步上升态势,下设基础工作室、木版工作室和铜版、石版、丝网版工作室。2003年新增“版画与印刷设计”专业方向。在教学方面力求科学、系统、完善,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本科阶段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与严格的造型基本功的训练,同时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引导学生艺术个性的发展为重心。 我系现有木版和“三版”两个工作室,工作室建设初见到成效,学生实习场地面积740平方米。    

木版工作室:以木版画为主,开设黑白木刻、套色木刻、水印木刻等课程,木版画即凸版画,是传统凸、凹、平、漏四大版种之一。木版工作室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木刻艺术的传统和发展趋势,学习和借鉴中外优秀的木版画作品。    

三版工作室:即铜版、石版、丝网版工作室,简称“三版”工作室;其中涵盖了版画艺术四大类型中的平版、凹版、孔版三类版种。三版工作室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三版的学习,使学习了解三版画艺术发展和演进过程,认识三版艺术的特点及现代版画发展的多样化趋势,熟悉三版的工具材料及性质,学习和掌握三版版画艺术的基本技能。     

版画与印刷设计专业方向课程班:通过该专业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电子制版原理以及从传统版种基础上拓开的新技术手段,培养学生与当下印刷艺术相适应的认知水平与技术能力。主要开设课程:(1)绘画基础课:素描、色彩、黑白画;(2)专业技法课:黑白木刻、套色木刻、水印木刻、铜版、石版、丝网版、综合材料、电子制版与电子设计、印刷技术、版式设计、书籍装帧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      

版画系现有教职工20人,其中教师16人,职员和教辅人员4人。教师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8人,助教1人;有研究生(学位、学历)7人,1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人为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为市级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被评为学院2001-2006学年优秀教师。全系有本科生356人,研究生19人。

雕塑系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始建于1953年,是四川美术学院首批建系的系科之一,属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省、部级重点学科。我系创作的大型雕塑《收租院》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作为新写实雕塑和场景雕塑,它在世界上出现最早,为中国雕塑获得国际声誉做出了重大贡献。除此之外我系的代表作品还有大型纪念碑雕塑《红军长征纪念碑》、重庆长江大桥组雕《春、夏、秋、冬》、歌乐山烈士陵园群雕等。这些作品在发展我国城市雕塑和探索公共艺术、城市景观艺术等一系列新课题上有着突出成就。

雕塑系共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助教1人。雕塑系设雕塑艺术教研室、景观雕塑教研室和研究生工作部,其中本科分雕塑艺术、景观雕塑两个专业方向。雕塑艺术是我系的传统专业方向,偏重雕塑艺术创作;景观雕塑侧重公共艺术,以室外环境雕塑和环境造型设计为主。

50年的教学积累使我系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教学和创作体系。我系以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于造型艺术、立体造型范围内具备基础素描以及泥塑、木、石、陶、金属等专门材料进行具像及抽象造型的能力,能在户外城市公共环境雕塑及室内雕塑等专业领域从事专业创作设计、放大制作,并能从事本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并接收了美国、德国、香港等地本科生及进修生多人。

我系现有雕塑实习工厂,铸铜实验室,石雕、木雕工作室,金属焊接、锻造工作室等实验实习场所。

雕塑系本科生学制五年,研究生学制三年(研究生实行导师制),进修生学制一至二年。雕塑系每年招收本科生2个班,每班16人;研究生3至5人;进修生16人。雕塑系还将逐年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级雕塑人才。

商业美术系

影视动画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成立于2006年,其前身为四川美术学院影视艺术系(设立于1999年,含摄影、动画两个专业)。

目前,影视动画学院设有动画专业(影视动画、动漫产品设计、互动媒体/游戏专业方向)、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动画场景设计为特色)、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动画编剧及影视动画编导为特色)等3个本科专业及6个专业方向,1个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学院在读学生共1085人,其中研究生57人,本科生1028人。学院拥有在编教师3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24人、助教5人,外聘兼职教师28人;行政及教辅人员7人。影视动画学院还积极广泛的吸收相关行业中的优秀人才来院任教,充实动画学院的教学力量,已先后聘请了10余位国内外著名的相关专业的专家和学者介入教学活动。办学十余年来,影视动画学院已培养了包含动画专业和摄影专业在内的毕业生2000余名。

为了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影视动画人才培养的要求,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把“实战代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理念,从2005年起采取将企业资源引入学校,搭建了实验教学平台:将企业资源引入学校,搭建实验教学平台。从重庆广电集团、重庆文资公司等企业引资3300多万,合作共建了“视美动画实验教学基地”、“重庆动漫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动漫读物创作基地” 等五个规模较大的基地,以及一批中小型项目组。企业资金和高端技术设备以及骨干力量的引入,搭建了高水平的实验教学平台;将项目引入教学,实现课程项目化。学院将“视美动画基地”、相关学术机构和企业的研发项目引入教学,按照课程大纲要求,将项目内容分解到相应的课程教学环节,不同年级和课程阶段的学生承担与自己知识能力相匹配的项目任务。从而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与能力训练统一于项目研发任务之中,实现课程项目化,丰富了教学内容;将生产流程引入课程,实现实验实战化。将实验教学内容按动画片生产流程分为产品研发、角色设计、动作设计、视频编辑、配音录音、动画片合成等环节,根据动画片生产流程将不同年级学生安排到相应的实践环节,使实验教学进入了一个完整的动画实作系统。通过实战性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将行业管理机制和标准引入教学管理,实现作品产品化。参照企业项目管理机制,引入行业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学生作品严格按照行业标准研发和生产,因此很容易被推向市场。近三年来,动画专业实验教学每年产出动画作品3000分钟,在全国同类高校中位列第一,并陆续在全国40多个电视台播出,实现了学生作品的规模性转化;建立了实战性实验教学新体系。

在全国高校中,首创了从平台、内容、管理到评价标准完善、系统的实战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新体系的建立,有力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专业建设,由于成果显著,学院动画专业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确定为“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2009年学院“课程项目化、实验实战化、作品产品化——动画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教学成果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美术教育系

美术教育系是一个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性系科,设美术学专业:美术教育方向、综合绘画方向、室内外空间拓展设计方向、视觉传达方向、水彩画方向、综合艺术方向。主要培养本科生(学制四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制三年)。现有教授、副教授以上职称14人,讲师13人,助教5人。我系按照教育部加强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的要求,注重发挥不同专业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专业培养有主有辅的特点,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构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毕业生就业率达97.1%。教师科研成果不断创新,硕果累累。其中,水彩画课程为省级重点建设课程。

美术学系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1998年,在学院文艺理论教研室基础上成立。经十余年积累和发展,课程体系的逐步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逐渐推进,美术学系已形成了集美术史论、艺术策划与管理等专业,美术考古、美术史、美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管理、艺术策划等多学科的教学、研究、实践,并逐步形成了贴近当代视觉艺术理论,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关注当代艺术实践,美术史论、艺术批评、艺术策划、艺术管理等多学科理论及实践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

目前,美术学系现有教职工18人,其中专任教师14人(特聘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 人,讲师5人。专任教师中,博士3人,硕士9人。在常任教师外,美术学系还特聘国内外兼职教授4人,并不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学。

美术学系现有本科生313人,硕士研究生51人。为使学生获得扎实的专业基础教育和丰富的学术信息,成长为新一代出色的艺术(史)理论家、批评家和策划人,美术学系秉承“实践的美术学”、“行走的美术学”,除了严谨的专业课堂教学外,还安排了成都、西安、敦煌等地的专业考察,先后在北京、上海、成都、重庆、苏州等地开拓创建了十余个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专业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培养平台。

2003年,美术学系在夯实原有美术史论专业基础上,新增设了视觉艺术策划与管理专业,从而形成了美术史论专业和艺术策划与管理的两专业并行发展的局面。

美术史论专业培养目标为美术史论研究、美术教育领域的教学和科研骨干,美术评论、编辑、艺术管理和博物馆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以后能从事美术教育、美术研究、文博艺术管理、新闻出版等方面的工作。视觉艺术策划与管理专业以“视觉文化”为基本对象,提供“策划与管理”方面的人才培养, 它的适应领域为现代博物馆的高级管理、视觉文化公共项目的策划与管理人员、视觉文化出版项目的策划与管理人员、视觉文化动态与静态传播项目的策划与管理人员。美术学系学生在国内目前的主要对口工作单位为电视台、报刊、画廊、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等。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则主要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高层次的美术史论和策划管理专门人才。

新媒体艺术系

新媒体艺术系成立于2010年,是以高科技数字化媒介为主的教学与研究单位。每年招收四年制学士学位本科生、三年制硕士学位研究生。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交叉学科,既有赖于技术手段的使用,又通过艺术的语言最终得以实现,而新媒体艺术家们的工作方式也往往以小组的形式出现,需要各个专业背景间的合作。在欧洲和北美,新媒体艺术的教学既存在于理工类大学里的艺术专业,也存在于艺术类院校中的新媒体艺术方向,教学偏重于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学习编程、物理界面的制作,使用多种电子元件来制作作品等,同时也进行艺术史、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的教学。希望同学们在文化视野上更加广阔,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数字艺术的实践能力。

数字艺术既是开放的、瞬时的、跨学科的艺术,又是多媒体的、进程性的、散漫的、概念的、依赖语境的艺术,同时也日益倾向于与受众的互动性发展。在艺术类型的进化过程中,虚拟艺术逐渐消解着传统艺术的生动与美好,并致力于推动过程式艺术模式的发展。那些具互动性、远程控制性和基因特性的图像处理不仅鼓励跨领域间的合作,更倾向于用不断挑战人类整个感知系统的界面来解构参与者的感知。现在有很多介入虚拟艺术的沉浸式作品,包括建筑、雕塑、绘画、剧院、电影、摄影,甚至是全景图或幻景这类历史性图像媒体。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多维度的世界,作为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今日的数字艺术是虚拟现实与图像世界的重组,能够深入地发掘互动以及延伸性图像潜在的美学价值。在新媒体、数码媒体和数码图像艺术的革命中,合成时代与今天的视觉秩序是什么?全球化时代的数字艺术的特征是什么?新艺术如何通过技术来实现视觉转译的?数字时代视觉艺术的传播方式及其影响是什么?数字时代的艺术的未来是什么?

新媒体系是以高科技数字化媒介为其创作手段和专业主攻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 开设摄影、录像、网络、动画、声音、互动装置艺术等课程,要求学生能通过文化史,艺术史、高科技数字艺术的训练和实践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当代社会的科技潮流的变革有相对完整的认识和把握,并且能融合科技和艺术的藩篱,进行跨学科 、跨媒介的总体视觉、文化研究。关注国际当代艺术前沿数字媒体的变革,并且能真正的运用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希望本专业的学生能运用新媒体技术,针对中国今天的社会变革遭遇的复杂的精神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和表达,也希望新媒体专业的学生能转换这种新技术带来文化创造力运用在更广泛的设计专业中。

教学科研成果

新媒体艺术系的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教师团队曾多次在国内、国际的电影节获奖,多次参加国内、国际重要的双年展和三年展,多次在全球重要的美术馆和艺术中心举办联展和个展,在国内、国际的大型公共艺术项目和多媒体交互设计的领域中有广泛的合作。新媒体艺术系有良好的学术氛围,是一个集教学、研究、创作和展示空间为一体的学术单位。

师资队伍

新媒体艺术系现有副教授四名,讲师两名。主要是以本校教师和外聘国际、国内专家上课结合的办学模式,既重视实验性和开放性,又重视思想史和心灵史。既保持对数字艺术国际前沿潮流的研究和学习,又重视对复杂的中国现场的洞察和表达,强调艺术和科技、本土化和国际化的融合。新媒体艺术系的师资队伍是一支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学术团队。

专业设置、介绍及开设课程

新媒体艺术系开设 :

1)摄影工作室 (由德国艺术家Roland Fischer 主持工作室工作)

2)实验动画工作室(由艺术家张小涛主持工作室工作)

3)实验电影工作室(由纪录片导演李一凡主持工作室工作)

4)多媒体互动工作室(由台湾多媒体艺术家林俊廷主持工作室工作)

主要课程

纪实摄影、观念摄影、录像艺术、声音装置 、2D动画、3D动画、媒体与传播、纪录片、实验戏剧、材料与装置、平面设计、电影的后期剪辑、交互设计、古典音乐欣赏、电子音乐、广告与大众文化、计算机编程、符号学、图像学研究、新媒体艺术史、佛教美术史、西方后现代哲学、媒体考古学、西方电影史等

新媒体艺术中心

NEW MEDIA ART CENTER

四川美院新媒体艺术中心

New Media Art Center of 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

新媒体艺术中心成立于2010年,位于四川美院虎溪新校区,面积1300平米,配备有专业的多媒体展览硬件。新媒体艺术中心是集实验动画、实验电影、行为表演、实验戏剧、多媒体互动、图书中心、影像档案馆、学术论坛、展览空间等为一体的跨媒体艺术中心。新媒体艺术中心将为国际、国内跨媒介的实验艺术和艺术家提供交流、展示、实验、研究的学术平台,如:档案馆、苹果工作站、教学基地、工作坊等。新媒体艺术中心将加强实验性、开放性、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致力于全球化背景下数字艺术潮流的前沿研究、教学、实践,把数字艺术运用在历史文脉、中国现场的思想史、心灵史、视觉史、文化史的课题研究中,建立反思、独立、公正、自由的学术机制,为中国新媒体艺术发展和实验艺术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New Media Art Center lies in Huxi, the new campus of 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 established in 2010. It has been equipped with advanced multi-media hardware for exhibition with 1300 ㎡.New Media Art Center is a cross-media arts center of experimental animation, experimental film, performance art, experimental theater, multimedia interaction, book center, video archives, academic forums, and exhibition space. New Media Art Center provides both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cross-media experimental arts and artists with academic platforms for communication, exhibition, experiment as well as research, such as Archives, Apple Workstations, Teaching Base and Workshops. New Media Art Centre commits itself to the forefront of digital art research, teaching and practice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while develops experimental, open and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munications. The Center engages itself to build up self-examination, independent, impartial and free academic mechanism, in the research of digital arts in intellectual history, spiritual history, visual history and cultural history in China.

国际交流项目:

2011:新技术国际新媒体展览暨艺术论坛

2011: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挂牌仪式暨新媒体与电影的跨学科交往展览、国际新媒体论坛

毕业设计:

毕业生就业方向及就业情况

新媒体艺术系的学生要求有较强的理论修养和技术的实践能力,重视艺术和科学的融合,具有跨媒体、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培养复合型的艺术人才。毕业生能成为当代艺术家、媒体工作者、纪录片导演、摄影师、动画工作者、平面设计师、多媒体设计艺术家等。

( 文章转载请标明: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 )

这篇文章很好,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