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4-10-7 来源:佚名 录入: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
两位国外校长和一名中国学者的不同见解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引起了国内、国际众多的瞩目。然而,中外对于共同关注的中国大学,得出的结论却是大相径庭。
7月份访华的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列文看到了“中国一流大学的领导者和教职人员们,下定决心要改变中国大学在世界的印象,努力追赶西方先进大学”的大好形势;而在国内,多年关注大学问题的熊丙奇教授,在他的《大学有问题》一书中“全面揭露中国大学尴尬现状”。
瞧人家中国大学多福气!
2004年,新西兰最负盛名的高等学府奥克兰大学校长约翰 胡德率团访问中国,与中国大学的翘楚北大、清华、复旦和浙大等学校进行了校际高层互动后,胡德校长很感慨。在他眼中,中国政府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过去短短5年中,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增长飞快,中国大学正在迈着很大的步伐追赶世界。这给胡德校长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促使他开始反思新西兰的教育发展。他认为相比中国,新西兰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明显不足。回国后,身兼新西兰总理“增长和创新顾问委员会”成员身份的胡德校长,向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提出了增加高等教育投入要求,作风强硬的总理并不赞同,双方发生了争执。有趣的是:争吵过后,两个人在同乘从英国回新西兰的飞行途中,竟然互不理睬。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 列文,一向把中国看作耶鲁大学全球战略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曾先后4次访问中国,列文告诉《大学生》记者,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这让他的中国之行精神振奋。他到过中国的很多院校,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是:没有一所大学不在盖房子,没有一所大学没有施工工地,而不少大学的面貌,在一两年的短暂时间里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列文校长参加到北京的第一天的访问竟成为全中国电视新闻的头条、各大报纸的头版,这样的礼遇让他感到受宠若惊。在美国,海外来访的大学校长通常不会受到这样的关注。列文校长感到了中国的迫切。
其实,早在2001年的毕业典礼上,列文校长就发表了以中国为主题的演讲,希望美国的大学生把眼光投向中国,注意中国的发展。因为中国生活着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人,中国举足轻重。他告诉学生们,只是从媒体读到中国发展惊人的报道,与亲眼见到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感觉是不同的,他鼓励毕业生们到中国去生活、学习,在“母校致力于更深入研究和理解外面的世界的时候,希望你们能成为见多识广的地球村民”。
尽管美国的一些大学居于领先地位。但是列文校长还是告诉记者:“这都将在未来几年得到改变,中国的大学会居于世界级的水平。”
他乐观地预言,北大、清华能在一二十年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他看来,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有最好的学生和最有影响力的教员,从生源角度来说,北大这样的学校已经达到世界级水平,学生是从中国众多人口中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而教员们建立知名度还需要时间,但是发展势头很好。
2001年的耶鲁大学有1500名国际学生,其中300多名来自中国,这些留学生回到中国就是可贵的财富。有统计数据显示,学生中回国的比例越来越高。耶鲁校长认为如果他们当中有人进入中国的大学,会比国外的教授更棒。
中国大学有问题!
在国外大学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欣然叫好时,国内评价大学教育的声音显得更为复杂。最近,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校刊编辑部主任熊丙奇,积累他多年在大学工作的经历,凭借他与许多工作在不同大学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教师的丰富接触,写了《大学有问题》一书,列举了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其中所表达的观点和国外校长们恰恰相反。记者就前文所述的现象采访了他。
对于国外校长的赞扬,熊丙奇不以为然,他一语道破:“访华的校长看到的是表面的、光鲜的一面,了解的是特别少的一部分。他们来了,我们的校领导接待了,当然都是一团和气,客套的恭维,谁也不会说出不好。他们是来合作的,不是来看你有多少成果的。你看看哈佛大学有多少教授到中国来的?中国的大学现在吸引不了他们。事实上,我们的大学有很多的问题,而最重要的问题是人们对大学存在的问题的态度:有的是视而不见,有的是看见了也不说,还有的也只是在平常的谈话中聊一聊而已,总之谁也不愿意公开说出来。”所以,熊丙奇在他的书中淋漓尽致的说出了种种问题。
相对于列文,胡德校长们所赞赏的中国大学校园内大干快上的施工景象,熊丙奇更在意教育投资上的分配,现在大学是过于注重盖大楼、买设备,而较少关注人力投资,重视大楼甚于大师。也可以说,“人力”这一资源、资本在教育圈内并没有引起充分重视,至少在潜意识里,还不具有重大影响力,虽然“以人为本”从不离口。而且,现在各大学无不人满为患,教学的硬件已经严重不足,有的大学无奈之中,把澡堂也腾出来做宿舍。于是大家都在大兴土木,却偏偏忘了最根本的东西。
举例来说,学校可以利用国家拨款,盖漂亮的浴室、修建高档的场馆,却舍不得为教师建办公室,而且这一问题提了很多年,就是解决不了。目前,国内几乎没有一所高校能做到每位教师一间办公室,能做到每位教授一间办公室的也仅仅是少数。而在美国、欧洲的大学,教师一律坐班,每人一间办公室,这就为他们出成果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也有利于学术气氛的建设。
国内高校都有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情结。熊丙奇说是“虚火上升”。2001年,清华大学在90周年校庆大会上提出,在建校100周年之际即2010年将清华建成中国首所世界一流大学。而2002年,上海交大高等教育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我国的名牌大学与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差距极大,处在世界大学体系的200~300名之间,预计到2050年左右,北大和清华才有可能进入前100名。
高等教育研究者认为:我国能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能建成几所世界一流大学,什么时候能建成,哪些大学能首先建成,诸如此类的问题不可能由政府说了算,而应视各大学自身发展情况而定。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大学都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也不是所有的大学都需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高校领导实话实说:经过这几年的国家重点投资,是刚刚脱贫,比起世界一流大学每年上十亿美元的各种经费,办学能力还很有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要靠很多年的积累,不能一蹴而就。我们需要得到国家更多的投资,需要更大的发展空间。
除了上述的问题,熊丙奇在他的书中系统地展示了中国大学现在存在的病症: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考考考一路应试;大学素质教育“考证”是大菜,课程设置是“家常菜”;教授不愿上讲台,上讲台的又不投入;院士对学术头衔的追逐、对论文求量不求质;高校行政级别官学不分,校处领导官气十足;高校扩招的快速引起负效应,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高校性教育的贫乏;高校缺失的自主权;民办大学的尴尬;校办企业的弊端等等,可以说是集大学问题之大成。
飞速发展的事物总是让人眼花缭乱,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外国大学校长的叫好是看好中国大学的发展态势,中国学者的提问是“爱之深,责之切”的关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学者所谈及的问题会在大学中逐渐消失,外国校长的预言会一一成为现实。
( 文章转载请标明: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 )
以上画室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