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4-11 来源:人民网 录入: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
“高考语文阅读题难倒原文作者”近几年频成热点新闻。2009年,福建省高考语文阅读题选取了周南的《寂静钱钟书》一文。而作者周南自己做了一遍总分15分的题,却只拿了1分。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参考答案却是不得分的。这件事一度被看做是我国高考制度的一大笑话。
然而,为何作者心中的“正确”答案却不是高考命题的得分答案?周南事件是否就是对高考制度的讽刺?昨天,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教育专家,对中、高考相关命题及其意图进行了剖析。
考试中常被忽略的问题1
文字的自我言说与语言的多义性
《寂静钱钟书》倒数第二段写道:“寂静,这是钱先生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一生的格调。”对这一段,福建高考题问:“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作者周南表示,看到这道题后就一下子傻了。“我没有想那么多,写到那里,顺手就用了‘格调’一词,哪有多少丰富的内涵啊?”
周南的话看似是对我国高考制度的一大讽刺。然而,长期从事中、高考教育工作的齐晓燕老师却表示,这话未必就有道理。齐老师说,周南的例子非常典型,代表了许多考生对中、高考部分题型的误解。而从解释学和语言的多义性角度来看,周南没有“理解”好自己文章,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因为,“当某个作者写出一个文本之后,这个文本所表达意义已与作者所想表达的意义分离。或者换句话说,除了作者想要言说的意义之外,文本本身也在向读者言说。通常,人们会认为,一个文本只是表达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但事实上,文本自身的言说,未必就与作者言说的意义相同。”
齐老师举了一个较为通俗的例子,如某人写了一句话“我学习雷锋的故事”。现在要读者解释这句话的涵义,通常会有两种理解。其一为“我在学习,并且学习的内容是雷锋的故事”;其二为“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我学习雷锋的”。“对于这个例子,作者可能认为自己只表达了其中某一个涵义,但他恰恰忽略了语言的多义性。”齐老师表示,仅是一个“的”字,是否处在第二格上,就能影响整个句子的涵义,更何况丰富的日常语言。(第一中国美术高考网站ms211)
“周南在写这篇文章时,的确可能是信手拈来,没有考虑到‘格调’一词的内涵。但文本一旦面向读者,它就开始向读者自我言说了它自身的意义而这就不一定与周南所想表达的相同了。”齐老师说。
考试中常被忽略的问题2
知识的可错性与答案的经验性
既然文本会向读者自我言说,既然语言有多义性,那么,到底是周南的理解正确还是高考答案正确呢?对此,齐老师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考生只能把高考答案看作是得分答案,而不是一种绝对正确的答案。
“无论是弗雷格还是罗素都承认一点知识的可错性。当然,二者言下的‘知识’都与经验有着密切关系。”齐老师说,好比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出了这样一道考题,问宇宙的中心是什么?考生如果回答是太阳,那一定不得分。而在哥白尼之后,如果考生回答是地球,那也一定不得分。这是因为,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宇宙的中心是地球”是被广泛认同的知识。而在哥白尼之后,“宇宙的中心是地球”已不再被认同,“宇宙的中心是太阳”才是符合当时认知经验的“正确”的知识。
对于齐老师的说法,海南大学外语教师许小静也表示赞同。她说,在上世纪90年代,英语(论坛)考试的客观题提问方式大都是“请选出正确的答案”。而如今英语考试提问方式则是“请选出合适的答案”。这种转变恰恰表明了出题人已不再坚持考试答案的绝对性。“关于语言的考试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或者其他各种语言都是很难给出惟一确定的答案的。就像‘给力’一词,看似是不符合什么语法的,但人们用习惯了,也就被语法认可了。”
“不仅文科类考试的主观题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去衡量,一些理科题或者客观题也是如此。这一点很重要。它的意义在于如果懂得知识的可错性与答案的经验性,学生就不会钻牛角尖,偏执于答案的绝对正确,才会理解基于经验的科学是不断更新的。这样才不会禁锢学生的思想。”齐老师补充道。
考试中常被忽略的问题3
“正确”答案与“得分”答案
按照齐老师和许老师的说法,当前被普遍认同的作为科学的知识是基于经验的,所以任何一种所谓的“正确”,都有相对性。那么,具体在考试中,考生到底应该怎样把握答题的思想呢?
“这首先要了解出题者的想法和价值观。”齐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中学试题中曾有羚羊跳悬崖的故事。说一群羚羊遇到危险,要跳上对面的悬崖。为了维护种族的延续,一些老弱病残的羚羊会先跳,并让年轻力壮的羚羊蹬踏自己的身体跳上悬崖。而老羚羊也会因此失去生命。对于这个故事,考生应该怎么分析?齐老师表示,对此试题的答案中已潜在地持着一种肯定的态度的,希望引导学生在处理个人与共同体利益冲突时有一种“舍身”的意识。所以,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考生就要与出题者保持同样的价值观,才能拿到高分。否则,一味地强调个人的人权,只能被认定为错误的、偏激的、片面的答案。
“但其实,强调个人的独特意义也未必一定是错的。”齐老师说,与羚羊跳悬崖类似的例子也曾发生在19世纪的哈逊湾部落。当时因物资匮乏,部落流行勒死年老体衰父母的道德规则和习俗。“同样是为了维护共同体的利益,年老者自愿舍弃了自己的生命,但哈逊湾的情况却很难被人们所赞颂。”齐老师分析道,目前的中、高考试题,尚未上升到这样的“道德两难”的层面去分析问题,而是以一种相对固定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引导。“就像福建高考《寂静钱钟书》的例子,对‘格调’一词的分析,出题者已有了自己的答案。尽管这个答案未必与文本自我言说的意义相同,也未必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相同,但出题者还是潜在地凭经验肯定了自己的答案是对考生最好的引导。”齐老师说,抛开对这种经验和高考制度的评价,单就应试技巧而言,考生要想拿高分,就一定要与出题者保持一致。
“这也是很多老师都注重考试真题的根本原因。”许老师补充道,因为中、高考出题者的思路往往不会有很大变化,所以真题才是考生把握出题者思路的最好工具,也是考生最好的复习参考书。
( 文章转载请标明: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 )
以上画室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