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6-01 来源:法制晚报 录入: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
[导读]多家教育机构今年发布的报告均称,受学龄人口减少等多种因素影响,全国高考生源下降的态势将延续至2017年到2020年前后。
生源下降至少将再延续6年 适龄人口下降成报名人数减少主因
2011各地高考人数排行
今年全国报考数约920万 18省份下降 其中北京五连降
锐减30万
高考报名创三年新低
距离高考只有几天了,虽然教育部还未公布2011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的最终数字,但法晚记者根据各地公布的2011年高考报名人数统计发现,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预计将在920万人左右,较2010年的957万人锐减30多万人。
根据本报记者统计,北京、上海、河南等18个省份的报名人数较2010年下降,其中,河南报考人数减少最多,比2010年减少了近10万人。
而在这18个省份中,包括北京在内的13个省份的高考报名人数,已经连续3年下降,北京则连续5年下降。
此外,另有广东等11个省份的高考报名人数较2010年有所增加,而西藏则是唯一一个和去年基本持平的省份。
专家表示,适龄人口下降是主因,另外,高中应届毕业生中的弃考人数走高也是重要原因。
由于高考生源锐减,部分高校或将因此遭遇生存危机。
总数
高考报名人数连续3年下降
除天津外,其它省份已陆续公布了今年高考报名人数,法晚记者统计发现,这30个省份高考报名人数有近912万人。
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工作人员称,天津不会在高考前公布报名人数。天津市近几年参加高考的人数始终稳定在七八万人。如果按此数据计算,今年全国的高考报名人数在920万人左右。与2010年相比,锐减了30多万人。
今年已是我国高考报名人数自2009年以来连续第三年呈下降趋势,且创三年来的新低。
1999年高考扩招后,报名人数开始了长达10年的迅猛增长。2009年有1020万人报名参加高考,高考人数首次下降,到2010年,这个数字降到957万人,而今年预计又将减少30多万人。
河南
85.5万
锐减近十万仍然是“老大”
数据显示,河南省今年高考报名人数约为85.5万,位居全国之首,是名副其实的“生源大省”。此外,广东、山东则以65.4万、58.7万分列二到三位。
本报记者统计发现,和去年的数据相比,有18个省份今年高考报名人数减少,包括北京、河北等。
这其中,河南省高考报名人数下降最多,和2010年相比减少了9.7万人,下降的比例最大,为10.2%。
分析
新课改首年高考复读生望而却步
河南省招生办负责人陈先生介绍,自2009年高考人数出现负增长以来,今年是河南报名人数减幅最大的一年。往届复读生大幅度减少是该省考生数锐减的重要原因。
河南历年高考复读生都在30万人左右,今年是河南全面推行高中新课改后的第一年高考,高考内容的变化,确实使往届复读生望而却步。
7.6万人
北京
连续5年降为全国惟一
本报统计发现,有13个省份已经连续3年出现高考报名人数下降的情况,分别是北京、河北等。
北京也是全国惟一一个连续5年高考报名人数下降的地方。
记者从北京市教育考试院获悉,虽然今年北京高考报名人数依然下降,但高考录取率将有望稳定在80%左右。
●分析
明年高考考生可能更少
据了解,北京市2011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是2008年初中毕业的学生,而2008年本市的初中毕业生数量比2007年减少了约1万人,统计数字中含有外地借读生。
而根据北京市教委的统计,2008年高中招生人数只有6.8万余人,比上一年减少3000多人。上述两项数据意味着今年北京市高考考生数量必然呈下降趋势。
2009年高中招生人数又减少了近3000人,仅有不到6.6万人,这意味着2012年高考,北京市考生数量仍有可能持续下降。
65.4万人
广东
未迎来拐点强势反弹遭否定
今年有11个省份的高考报名人数较去年有所增加,其中广东增加的人数最多,增加了近4万人,达到65.4万人。
2010年广东高考报名人数近年来首次出现下降,为61.5万人。当时曾有舆论指出,广东也像其他省份一样,迎来了“拐点”。但今年的“强势反弹”似乎否定了这个说法。
分析
2008年开始增加招生数
广东之前提出,到2011年要在全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因此从2008年开始就增加了高中招生人数。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2008年该省高中招了67万人,2009年招了71.79万人。
广东省教育厅负责人此前曾公开表示,广东高考人数可能要到2015年才会出现“拐点”。
生源下降至少将再延续6年
适龄人口下降成报名人数减少主因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将达到920万人左右,这已经是自2009年以来,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连续第三年下降。
专家表示,适龄人口下降是主因,另外,应届高中毕业生中的弃考人数走高也是导致近几年高考人数锐减的重要原因。
多家教育机构今年发布的报告均称,受学龄人口减少等多种因素影响,全国高考生源下降的态势将延续至2017年到2020年前后。
由于高考生源锐减,部分高校或将因此遭遇生存危机。教育专家在分析高考报名人数持续减少的原因时表示,学龄人口的持续减少已经波及高等教育。
原因
适龄人口下降成报名减少主因
1998-201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
今年是我国高考报名人数自2009年以来连续第三年下降。
记者查阅多家教育机构的调研报告,发现在说到全国高考报名人数持续减少时都要提,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带来的适龄人口下降是主要原因。
河南等省份招办负责人日前接受当地媒体采访,在谈到近几年高考报名人数减少时,也着重强调了适龄学生人口减少是重要原因。
据了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新出生人口逐年减少,导致适龄高中生减少。中国的生育在1991年达到峰值,此后,全国新生婴儿数目下降趋势一直持续到2000年。
以出现转折的2009年为例,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公报显示,2006年,全国普通高中高一入学总人数首次出现下降,为871万人,比上年减少6万人。3年后,传导到了2009年的高考,导致这一年高考报名人数首次出现下降。
高中毕业生弃考现象开始显现
在高考报名人数持续下降的背后,应届高中毕业生弃考现象已经开始显现,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弃考也是导致高考报名人数锐减的一个原因。
据熊丙奇介绍,根据教育部公布的高考数据,2009年全国有1020万人报名高考,其中应届高中毕业生为750万人。同样是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09年全国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为834万人。这就意味着,当年就有84万人弃考。
弃考主要有境外求学弃考、升学无望弃考等原因。
根据相关统计数字显示,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中城市中,放弃国内中高考转而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正以年均20%的速度增加。
据多家留学机构的调研数据显示,今年高中毕业参加“洋高考”赴海外上大学的学生,也比往年增加一成多,这也意味着这部分学生可能会成为弃考一族。
预测
高考生源下降将延续至2017年
多家教育机构今年发布的报告均称,受学龄人口减少等多种因素影响,全国高考生源下降的态势将延续至2017年到2020年前后。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我国人口统计数据,预计到2020年,我国18岁到22岁年龄段的人口总数为 8920万人,比现在的12438万人减少3500多万人。在此背景下,高考报名人数呈现下降趋势比较正常。
影响
高考录取率有望进一步提高
和高考报名人数持续走低相反的是,高考录取率近几年持续走高。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最近3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比例快速增长,已经从2008年的57%,迅速增长到2009年的61.7%,2010年达到了69%。该报告提到,在2011年生源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平均录取比例还将保持增速。
根据教育部日前确定的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显示,今年招生总规模为675万人,比2010年实际招生人数还多13万人,这也意味着,今年高考录取率有望进一步提高。
从地方上看,2010年录取率超过80%的省份达到8个,而2006年至2009年这段时间内,每年超过80%录取率的地区最多仅为4个。
由于今年更多省份的高考报名人数下降,预计“录取率80后”俱乐部会增加新成员。
生源锐减高校面临生存危机
据熊丙奇介绍,根据人口统计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18岁到22岁学龄段的人口总数在8920万人,实现40%的毛入学率,意味着2020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为3568万人。而从目前能够查询到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数为2907万人,以此推算,从2009年至2020年,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将增加661万,平均每年增加50万人。
熊丙奇分析认为,招生每年增加50万人,然而学龄人口却在逐渐减少,“这意味着很多高校未来不仅不能扩招,甚至还要减招。”熊丙奇认为,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来说,是转变发展模式、从外延式发展转到内涵式建设的良好机遇。“高校生存发展,也将从一味扩大规模转到注重教育质量上来,否则将会有一些高校面临生存危机。”熊丙奇表示。
民办高校将先遭遇生源冲击
4月28日,中国教育在线发布《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高考生源持续下降的情况下,部分高校将因生源锐减面临严峻生存挑战,首先被冲击的应该是民办高校。
部分高校将因生源锐减面临生存挑战的消息,让一些院校特别是民办高校感到不安。北京经贸职业学院招生办的负责人日前曾表示,近几年的招生形势确实越来越严峻。去年该校在北京计划招生400人,实际录取210人,而真正报到的只剩170人。
据该校招生办负责人表示,自2008年以来,全国生源持续减少,录取率又不断攀升,考生的选择越来越多。而对民办专科院校来说,情况不容乐观。预计今年的招生情况会更加严峻。
( 文章转载请标明: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 )
以上画室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