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3-18 来源:人民日报 录入: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
[导读]在教育改革和发展全局中,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重要环节。《国家教改纲要》明确提出,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
参加上海普通高校春季招生考试的考生走出考场。 金蓉摄
北京五中考点考生正在参加春季高考。 李木易摄
恢复高考30多年来,高考改革一直在稳步推进,许多政策和举措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高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关注度高、政策敏感性强,因此需要广泛听取各界意见,认真研究、审慎决策。从本期开始,本版将对高考改革进行深度系列报道,探讨春季高考为何“叫好”不“叫座”、高考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试有哪些好办法、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的路该怎样走等政府重视、群众关切的热点话题。
2011年,硕果仅存的上海春季高考,继续走冷。
据统计,2011年上海市春季高考报名人数仅为3000人,从2006年的12022人,2007年的8479人,2008年的6177人,再到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的4500余人,上海市春季高考报名人数一路下滑。而且,招生院校也少得令人尴尬,仅有8所院校参与招生,公办学校中仅余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上海商学院4所院校。
几年来,继北京、内蒙古、安徽先后叫停春季高考之后,上海市的春季高考将继续“一枝独秀”还是也将寂寞收场?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为考生提供多次考试机会,打破“一考定终身”格局的春季高考,为何“叫好不叫座”?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开局之年,在“个别科目试行一年多次考试”再次成为新的高考改革探索方向之一的当下,关注春季高考的由来及命运,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从热闹开场到寂寞收场
想说爱你不容易
时光追溯到1999年,春季高考设立之初。
这一年,普通高等教育扩招,比1998年增扩45万人,增幅达42%,对高等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社会各界对高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高考改革的呼声也日渐高涨。同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了高考改革的三个指导原则“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对科目设置、考试内容、录取方式、考试形式、保送生测试等方面提出了改革要求。其中,在考试形式方面提出“积极探索一年两次考试的方案”,在此背景下,春季高考应运而生,自此,继高校扩招之后,我国又进行了一次重大的高考制度改革在北京、上海、安徽、内蒙古、天津等地试行春季高考。
从相关省市的实践看,春季高考一般每年1月考试,2月录取,3月入学。春季高考的组织办法、考试规则、录取均按照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的有关规定执行。
春季高考试行之初,一度红红火火。以上海为例,2000年,上海春季高考的报名人数达4670人,招生计划是1100名,从当年的报名人数和录取比例来看,其竞争激烈程度与夏季高考大体相当。而且,在随后的几年内,报名人数稳定在了8000人左右。
但很快,春季高考红火不再。先是各试点省份重点高校对春季高考兴趣寥寥,随之带来的是考生对其兴致索然,很快,各试点城市相继叫停春季高考。2004年安徽和内蒙古叫停,北京宣布从2006年起取消春季高考。如今,10年过去了,春季高考阵营当中,仅剩上海和天津还扛着大旗。由于天津的春季高考同其他试点城市的制度设计、节奏安排不尽相同,因此,目前实际只有上海独扛春季高考的大旗。
“佳肴”缘何变“鸡肋”——
学校和考生都“有话要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曾撰文指出,春季高考的设计,对于打破我国传统高考录取制度“一考定终身”是有积极意义的,只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赋予春季高考与夏季高考同等的地位,造成春季高考缺乏吸引力,甚至打上“落榜生”、“冷门专业”的标签。
记者了解到,之所以春季高考没有得到夏季高考一样的关注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的不积极,从而导致春季高考招生院校只能以高职为主,以少数普通本科为辅。
以北京和上海为例,2004年参加北京春季高考招生的高校有14所,但很快,北京工业大学等8所学校退出春季招生。2005年,尽管上海市参与春季高考的普通高校有上海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技术大学、上海金融学院等13所院校,但却没有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参与。此外,参与高校的招生专业也罕见热门专业,甚至连本科专业都较少。尽管有一个时期,民办高校在春季高考投入了较大的热情,但考生和家长却兴趣不大。
天津有关招生方面的负责人分析,扩招使各学校的资源利用接近饱和,而且各高校从夏季高考已经能够招收到理想的生源,学校无需也没有更多的空间在春季继续招收学生;参加春季高考的考生,无论是生源数量还是生源质量都低于夏季高考,对高校的吸引力也不大;春招生数量虽少,却给高校的学籍管理、教学管理、毕业就业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增加了管理成本。这些因素最终导致高校参与的积极性降低。
据了解,考生和高中参与兴趣不大,也是春季高考受冷落的又一重要原因。通过春季高考入学的学生在入学之后会面临许多问题,甚至成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一些学生反映,由于大部分的高校实行按学年管理的办法,“春考生”入学时间是一个学年的中段,他们只能采取“跨两头”的办法,或者与去年入学的夏季考生一同上课,或者等半年与同年的夏季考生一同上课,但是,这样一来,他们到底是跟哪个年级一起毕业,学制是缩短还是增加半年,都成了问题,加之就业、考研(论坛) 等配套的措施也没有落实到位,让他们在找工作和考研时遇到了不少困难。
对于各高中来说,尽管多数在态度上表示支持,却很少在行动上做出积极的响应,根本原因是不愿意为少数参加春季高考的考生打乱整体的教学安排。
放眼未来的高考改革——
好目标需要好设计
春季高考前途何在?是存是废?对当下的高考制度改革带来何种借鉴?
有专家指出,任何一项高考制度改革都需要立足国情进行制度设计,尤其需要鼓励和激发改革主体——高校的积极性。也有专家指出,短期来看,春季高考成本较高,学校受益不大,似乎得不偿失。但作为一项公共政策,作为一项教育改革,春季高考的得与失不应当简单地以经济标准计算。当年,考生对春季高考反响最热烈的是安徽和内蒙古,而不是上海和北京,只是因为后来外地高校不参与安徽和内蒙古的春季招生,才使得春季高考在这两个地区夭折,这说明春季高考在某种环境下,仍很有生命力。回到当下来看,春季高考探索的经验很宝贵,决策部门应当结合当下高考制度改革和探索的方向,吸取其经验,给当下的改革目标以更为完善的制度设计。
熊丙奇指出,把春季高考转变为学术水平测试,或许是不错的尝试。目前情况下,我国各地已经推行的“学术水平测试”非真正的能力水平测试。春季高考如果能承担起真正意义上的水平测试功能,将是对高考制度改革的极大贡献。
天津市的实践经验也值得思考。据了解,天津市春季高考最初的制度设计就同教育部倡导的初衷不尽相同,从设立之初便主要面向中职、中专、中技这“三校生”,之后,先后就是否面向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进行实践,最终确定为以面向“三校生”和往届毕业生为主。因此,招生院校也基本以高职为主。尽管这种制度设计看起来与教育部倡导的春季高考的初衷存在差距,但是,经过10年的实践,天津市的春季高考已成为高职招生的重要渠道。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劳凯声教授指出,放眼未来的高考制度改革,简单地把一次考试分成两次、三次,还是四次,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高考的竞争压力。因为录取比例没有增加,竞争就不会缓解。改变现行高考制度的残酷的竞争现状,考试和录取剥离开来是一个可以探索的方向,考生根据需求有多次机会参加某一考试,选择最好的成绩来向理想的高校申请。考试和录取相关,却不直接联系在一起。这样有利于降低只有一次考试机会带给考生的压力,也有利于合理竞争。
链接
1999年,继高校扩招之后,我国又进行了一次重大的高考制度改革——在北京、上海、安徽等地试行春季高考。参加春季招生的考生报名条件与当年全国统一高考招生考试的报名条件相同,但高等学校、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其他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学校在校生不得报考。春季高考的组织方法、考试规则、录取等均按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的有关规定实施。
2000年1月19日、20日、21日三天,北京、安徽两地率先拉开春季高考序幕。各科试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考试内容和难度与全国统一高考相当。第一年春招,安徽的竞争就十分激烈,本、专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理科均高于上年秋季招生的分数线。2001年春季招生扩大到安徽、北京、上海、天津、内蒙古等5省区市,万余名学子通过春招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2004年,安徽和内蒙古叫停2005年的春季高考。随后,北京宣布从2006年起取消春季高考。其他试验地区也逐渐不闻信息。至今,全国只有上海和天津还在坚持春季高考。
( 文章转载请标明: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 )
以上画室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