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3-12 来源:南方网 录入: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
两会之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正在和上海、北京研究,逐步推进异地高考,这让早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异地高考"问题再一次引起热议。
熊丙奇 教育问题专家
两会之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正在和上海、北京研究,逐步推进异地高考。这让早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异地高考”问题再一次引起热议。
总体看来,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大致有三种思路。
一种是“异地借考”思路,也可称为“技术派”,即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异地高考”问题。不改变整体高考利益格局,允许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异地“借考”,然后将其高考成绩送到户籍所在地(进行折合)参加高考录取,或者就在当地录取,但需户籍所在地把录取计划划拨到当地。2009年,教育部就曾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提到“异地借考”,但从“异地借考”规定的三个前提——借考地的考试题目与户籍地的高考题目完全相同;户籍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招生办公室批准;父母现工作单位征得所在区(县)高校招生办公室同意——与公众期待的“异地高考”相差甚远。
第二种是放宽高考报名资格条件的思路,也可称为“户籍制度改革派”,即通过将“户籍+学籍”高考报名条件,调整为“居住证+学籍”或者“多年纳税证明+学籍”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异地高考问题。此前,在北京的两会上,已有代表提出类似议案。
第三种是高考改革思路,即将解决异地高考问题与整体推进高考改革相结合,具体操作是,探索建立“统一测试+高校自主招生”的考试招生体系,所有学生可不分户籍选择参加自主招生统一测试,学校结合统一测试成绩、考生中学成绩、考生所在地区教育因素综合评价,进行录取。另外,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实行“申请入学、注册入学”的方式,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都可自主申请。
上述三种思路,第一种意义不大,只是象征性地给了考生在当地高考的机会,考生与其在城市考试,要面对折合分数、划拨录取指标的折腾,还不如直接回原籍高考,而且,虽然从技术角度说,折合分数、划拨指标难度并不大,但要协调各地的利益,也很费周折。
第二种推进难度很大,主要的阻力来自本地户籍人口,因为无论是采取“居住证+学籍”还是“纳税证明+学籍”报名方式,都涉及“瓜分”城市高等教育录取资源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在未来几年中,如果采取这种方式推进,高考报名条件最多可能放宽到“居住证+学籍”。能解决的只是极少数可以获得居住证的人口,而且这还取决于居住证制度的改革力度。
笔者所推崇的是第三种思路。客观而言,前两条思路都是基于统一高考、集中录取的高考框架而设计的,能作为的空间很小。而第三条思路,则是基于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所设想的高考改革蓝图——实现考试和招生相对分离,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考试,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而设计的,一方面,高考完全社会化,考生可不分户籍,在各地自由报名,这不但实现当地考试,而且实现全国任何地方考试;另一方面,学校有录取自主权,因此可以结合自主招生,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将考生所在地区的教育水平也纳入评价体系。有网友建议,“异地高考”最适宜的办法是全国一张卷,统一录取,这貌似很公平,但忽略了我国各地的教育不均衡现实,一些教育不发达、薄弱地区的考生参加统一测试,被录取的机会可能更少。而统一测试与自主招生结合,则有可能校正其中可能出现的不均衡的问题。
当然,推进这一思路,面临实际问题就是能否保障大学自主招生的公平与公正。对于这一点,则必须通过建立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现代大学制度来解决。由此可见,解决异地高考绝不是技术问题,也不仅仅是考试改革本身的问题,而是教育整体改革的一部分。只有基于这种认识设计方案,这一问题才可能得到有效解决。
( 文章转载请标明: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 )
以上画室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