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3-08 来源:科学时报 录入: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
2010年,我国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落实《规划纲要》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本周刊挑选出《规划纲要》中与高等教育相关的若干问题,采访了部分两会代表、委员。
《规划纲要》关于高考制度改革的部分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提出了招生与考试相分离、高校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和录取方式多元化等改革方向,旨在改变长期僵化且广受诟病的国家统一高考制度。
教育部日前表示,今年要积极稳妥推进高考改革,并要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改革方案,指导高考改革试点。而在2011年高考中,以“华约”、“北约”、“卓越同盟”三大联盟为代表的自主招生结盟,被认为是一种有样本意义的改革举措。
高考改革方向已定,那么,应该如何推进、又该兼顾什么原则呢?
□本报记者 孙琛辉 陆琦 □郝俊
本期采访
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
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盛连喜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
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大学副校长苏蓉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葛晓音
高考的功能与弊端
苏蓉:高考一直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是教育教学和人才筛选的基本制度之一,它对素质教育的实施、人才培养选拔影响很大。从恢复高考制度三十余年的教育实践看,它对促进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重构教育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也很明显,例如,偏重知识记忆和解题技巧的考试内容,造成死记硬背与机械训练充斥高中教学,集中录取制度限制了高等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和受教育者的选择权,降低了高等教育的竞争力,一些高考加分、地方分数线、指定特招政策违背了考试公正的原则,损害了教育公平,不少地方政府将高考升学率视为政绩,形成单一的分数评价和升学率导向,致使基础教育“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应试教育”弊端严重,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难以推行,造成对学生身心健康、道德品质、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伤害,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在“十二五”的蓝图中,加快教育改革发展,被定义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而高考制度改革是整体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之一,高考制度改革影响面大,专业性强,面对复杂的利益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困难不难想象,但又势在必行,因此需要进行缜密的整体设计。
黄伯云:现行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仅仅用分数选拔学生,而不是全面综合地考核学生的素质。以分数为唯一标准,不利于我们选拔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这个时候进行一些高考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完全否定考试。走到另一个极端,不要考试,那也不公平。考试一定要,但考的形式和录取方式等,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一些改革。
钟秉林:首先,高考的制度必须要坚持。中国的大学还不能完全满足老百姓的要求,虽然现在上大学比以前容易多了,但是好大学还太少,不能完全满足老百姓的需求,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
既然这样,就要对学生有选拔,选拔的关键就是有区分度,在正确的人才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有一个指标体系,通过测试区分出来。
我认为还是要有考试,关键不是考不考的问题,而是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
钱锋:高考作为一种考试制度,是为了选拔真正的创新型人才。而“一考定终身”的大一统模式,很难选拔出这类人才。
高考需要改革,需要不断完善,而不能停滞不前。此外,高考还要兼顾教育公平的问题。
盛连喜:现行高考制度已经实行很多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怎样让更多青年人在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能有更多的自由选择,从这个角度讲,现行的制度需要改革。
目前高考的问题主要是考试方式比较单一,给学生的机会比较少。所谓方式单一是指形式固定、科目固定、时间固定,很难让有特长的学生根据学科特点、个人兴趣得到充分展示,学校也没有更多选择权。现在的高考一考定终身,一个好苗因为一次失误就丧失了深造的机会,这是很令人遗憾的事情。
关键还是评价标准
苏蓉:高考改革的核心是改变“一次,一卷”的考试方式,打破由一次高考成绩作为唯一录取依据的选拔模式,根据考试学科、报考专业、学生自选等因素设计多次、多种组合的考试方式,允许学生多次参加考试,选择合适自己的考试,实现高考的个性化、人性化。
具体而言,要细分高考的科目和层级,可以根据考生所报考的学校或专业选考不同的科目、或同一科目的不同层级,这样,不同专业的考生可以选择到适合自己情况的考试组合;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性科目可以在一年内设置多次考试、允许考生多次参加,选择综合分为最终成绩。
钟秉林:关键不是取消以分数来评价,而是人才培养的标准如何优化。现在应试教育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合理,评价体系需要改革。
评价体系涉及考评的内容、方式以及最后的综合评价,改革应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黄伯云:高考改革就是要突破原来一考定终身、分数是唯一标准的模式。但是改革不是全盘否定,而是需要不断的改进、完善。毕竟考试也是一个衡量指标,虽然不是唯一指标。我们要选拔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在考试的设置上要进行一些改革。
即便是自主招生,我觉得也不能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强调分数,那不是正确的改革方向。我们应该进行综合评价,而不是考上加考,增加学生的负担。自主招生的前提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考察和全面评价,所以我们可以进行一些面试。通过面试时的各种提问考察学生,有利于我们选拔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或者说是有特殊才能的人才,这是我们改革的目的。
葛剑雄:很多人希望通过一年多次考试,解决“一考定终身”的问题。但我并不赞成,因为高考成绩与平时表现相差太远的情况,纯属小概率事件。现在制定的一些改革方案,可能并没有经过严密的调查研究。是否有数据说明现行高考究竟埋没了多少人才?没有。从长期看来,高考还是一个相对公平的制度。
自主招生不是“一贴灵”
盛连喜:近年来教育部提出进行考试改革试点。首先给一些高校招生自主权,针对学校特点对学生进行自考和面试,现在又发展到自主招生结盟的方式。有人认为这些学校是在变相地选拔好学生,好生源争夺走了,这个观点我不完全同意。实际上,加入联盟的高校都是全国比较好的学校,本来就是全国大部分好学生首选的学校;而且,现在的生源竞争,范围比我们想象的要大,程度也将更趋激烈。对高校来说,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钱锋:自主招生联盟也是一种有样本意义的改革举措。有共同特点的高校、行业类高校联合自主招生,是有益的尝试。有关高校不仅可以联合招生,还可以在体制、机制、办学模式创新、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与各高校单独自主招生相比,自主招生结盟可以方便考生进行多方选择。考生的选择机会扩大了。而且联盟比单个学校自主招生更便于规范管理,更能体现一类学校的共性。比如,清华领头的“华约”以综合理工科见长,北大领头的“北约”以综合文理科见长,同济领头的“卓越同盟”以工科见长。
葛剑雄:现在的自主招生已经“变味”了。
有人认为自主招生考试就是为了培养特殊人才,招收一些偏才、怪才。这显然是走入了误区。我觉得大学没有必要为个别偏才、怪才修改招生考试制度。除非是真正的天才,否则太偏、太怪,会影响个人的正常发展。这并不值得鼓励。如果真是天才,没上大学可能也会发展得很好,这样的例子也是很多的。
我们必须明确自主招生的真正目的,是让各个学校选拔自己最需要的生源。事实上,自主招生考试的结果跟高考的结果基本也都是吻合的。
教育部今年对于自主招生的政策有所调整:首先,给予高校自主招生的名额从去年的10%削减到今年的5%,比例是非常小的,因此家长和考生对于自主招生应该端正心态,成绩平平的考生可以不用关心自主招生,因为这就是在“掐尖”。其次,强调通过自主招生的考生还必须达到高考录取分数线才能被最终录取,在这种情况下,自主招生并不是真正的选拔考试,某种程度上成为了高考前的“预测”,达不到学生自主选择的目标。
目前自主招生试点的方向已经偏了,意义不大了。学生和学校都陷于两难境地。我认为,理想的高校自主招生应该是不受外界干预的,学生、高校可以双向自由地选择。但这在我国短期内还很难实现,因为这跟我国的政策和现状相矛盾。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受到各方面制约太多,要找到一个十全十美的方案非常难,只能尽量做到趋利避害,可能这种思路可以使高考改革更加有效。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有人批评高校抢生源的问题,其实这是很正常的,高校只有挑选到合适的学生才能够进行更好地培养。招生不是“发扬风格”的时候。
葛晓音:自主招生如果能够公正执行,可以让一些高考失误但实际上很有才能的学生获得更公平的机会。比如,北京大学实行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除了看笔试成绩,还会考察学生考试以外的一些成果、面试表现以及高中老师的评价等综合因素。通过自主招生,的确可以招到一些对某个学科有着特殊爱好或才能的学生。
现在不少家长都希望孩子报考好找工作、容易挣钱的热门专业,像北大中文系等不再是报考热门,每年都有部分学生是调剂过来的,对中文本身没有太大兴趣。通过自主招生招来的学生,至少可以保证他们对学科的兴趣,而兴趣正是学生学业最关键的因素。
我对目前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也有一些担忧:能否保证被推荐的学生是大学所期望的最好、最合适的学生呢?在目前这种社会环境下,我不敢抱太乐观的态度。
自主招生目前不太可能完全放开。一方面,我们现在还不能保证绝对公正;另一方面,像日本一些大学那样全部自己出题,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不现实的,因为考生太多了。
我认为,目前的高考应该说还是相对公平的一个制度。事实证明,高考成绩好的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中后劲更足,今后的发展也相对更好,当然不否认有少部分学生高分低能。
一年多次高考固然很好,但就目前而言很难实现。其实早在10年前,北京、安徽两地在全国率先进行春季高考的改革,不再“一考定终身”。但多年来未形成气候,没有缓解夏季高考对考生的压力,效果十分有限。改革举措不能流于形式,更应该从实际出发。
尤需兼顾效率与公平
钟秉林:由于涉及的考生面广,高考一直是一个敏感话题。我个人认为高考必须坚持改革,但改革必须积极稳妥,一个形象的说法是“小步走,不停步”,就是每年改一点,但是改动幅度不要太大。
社会公众应该允许大学尝试,给高考改革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选拔出来的学生是不是我们预想的人才,还要靠将来的学习来体现,而大学学习也是一个较长的周期。
苏蓉:高考有很多功能,首要功能是选拔人才,体现社会公平,因此改革的基本出发点,依然要把确保公平放在第一位,以统一考试为基本形式不能变,试点不能太激进,应注意新旧高考的衔接,然后在试点基础上分步推进,并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
建议制订《考试法》,将考试招生纳入法制轨道,以法律形式明确受教育者的考试权益,明确政府、考试组织机构、大学、高中学校在考试、招生中的权利与责任,严厉打击考试作弊行为。
要通过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提高高校自主招生的公信力,降低自主招生导致高考腐败的风险。要清理目前各种高考加分政策,尽可能减少加分项目,必须保留的应降低分值,以保障全体考生公平地参与高考竞争。
同时,可通过培育社会中介组织,逐步实现考试机构和考试的社会化。由国家和地方教育考试中心提供考试服务是现阶段保障考试权威性的需要,从长远看,考试机构应更加专业化,并通过专业组织之间的竞争提高考试技术、测量和评价水平。
盛连喜:高考改革的一个前提是能提供更多的就学机会。现在我们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30%,某些省区更高,以后生源还可能减少后,享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会不断增大。考试制度的改革应有两个最基本的标准:第一是要给予每个孩子同等机会,建议进一步放开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范围,让更多高中生享受这种考试方式;第二是考试方法应更有利于孩子发展,难易度要把握准确,尤其是能发现和认可个人的兴趣和特长。作为高校管理者,我认为,目前高考改革确实是朝这两个方向前进的,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总体上还是利大于弊,只是制度的完善还需要时间,需要大家的善意支持。
当然,整个国家不同区域间的基础教育存在的差距比较大,成为高考制度改革的一个制约因素。怎样使中学的考试既规范又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关系的协调还要不断试验。另外,有些学生因为生病或遇到自然灾害的破坏等意外,其考试成绩也未必能反映真实水平,应该考虑对这类情况有适当的补救办法。
总之,改革的基础应该是对更多的人公平,选拔人才的机制更具合理性。目前高考加分太乱,就是很不公平的事,必须加以规范直至取消。
钱锋: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看,考试仅仅是最初的一个方面。合理的高考制度有利于选拔优秀的生源,但好的生源与培养出优秀人才不能画等号,学生进校后的培养也很关键。
总之,中学推荐、组织自主招生选拔考试等形式,逐渐打破了原来高考一统天下的模式,是有益的尝试。再如:一年多次招生考试模式,也有部分地区在推行,但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还有一定难度,可以逐步试点、逐渐推开。我国高考改革目前有了很大进步,随着体制机制的进一步规范还将不断向前推进。
葛剑雄:尽管我国教育的公正公平是相对的,但是教育公正的前提是社会的公正,而不是反过来期望通过教育公正来解决社会不公的问题。
( 文章转载请标明: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 )
以上画室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