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高考动态 > 2008年高考动态 > 正文

陕西:高考方案不出台 学生课改后不知咋学


时间:2008-5-12 来源:华商报 录入: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

bnei跳转页

“课改快一年了,个别学校还在搞单元过关和月考,甚至个别区县还统考,学生感到压力较大,说时间不够用。”5月9日,省教育厅课改调研视导组(以下简称视导组)专家总结时指出,课改以来,学生负担有点儿重。而学生们则反映,高考(Q吧)方案不出台,课改后不知道该怎么学。

学生困惑:高考方案迟迟不出台

5日上午,视导组专家来到西安市一中,来自榆林市教研室特级教师刘新国与1中高一22名学生代表进行了座谈。

“课改这么久了,你们对课改了解多少啊?”刘新国温和地提问。

“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多了”、“与社会贴近了,不是死学知识,比如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我的学习技能提高了,比如学习了汽车模拟驾驶,了解了交通法规”……同学们发言积极。

“谁能说说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是什么课题?”“我们的课题是翠华山的地质地貌,两个组10名同学,指导老师‘五一’带我们去了翠华山实地考察,收获不少。”一名男生朗声答道。“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课题?”“有!”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课改,你们有什么困惑、问题啊?”刘新国示意大家畅所欲言。会议室的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纷纷热议新教材,期待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

“老师教的简单,可考的难,学的和考的不一样”,“教材内容编排的顺序不够合理,物理课上要用到的数学计算方法还没学到,初高中教材衔接差异特别大,有重复的,也有没学过的,可老师以为我们在初中都学过了”……

对新教材,同学们的意见集中在教材内容编排不合理,没有考虑到学科间的交叉和关联上。

座谈会的焦点落在高考上。同学们困惑地说,我省的高考方案迟迟不出台,都不知道怎么学了。对外省市如江苏省2008年“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高考模式,较为关注,私下里没少议论。

“为什么一定要分文理科呢?这对那些文化课不是很好但有其他专长的同学不公平,也会埋没人才。”高一(2)班周颖的意见,代表了一部分同学的心声。

刘新国表示,通过一些学校的会考成绩可以看出,文理偏科的现象较为严重,学文科的理科会考成绩普遍较差,反之亦然。就江苏省“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与我省现行的“3+综合”两种高考模式,刘新国在座谈会上做了现场调查,结果,两种模式的支持率各占一半。

座谈会结束后,刘新国总结说:“任何高考方案都有弊端,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方案。我会把你们的意见带回去,促进课改进一步完善。我和你们一样,期待高考方案尽快出台。”

课改 老师应深入研习课标

视导组专家还指出了西安市高中课改存在的问题。专家们谈到了学生的困惑,本次调研显示:与过去比,开的课多了,高一共开设13门课,相应地学生的课时增多了,但他们的活动时间少了,负担有点重;个别学校存在单元过关、月考的现象,甚至个别区县还有统考,“学生不欢迎这些考试,因为增加了压力和负担,应予以纠正”。

西安市课改办主要负责人于劼指出,当前课改中,还存在三个误区:一、课标、教材与教辅的关系;二、教学要求;三、课改与高考的关系。老师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教材上,一切围着教材转,唯教材马首是瞻的习惯和传统根深蒂固,教材成了锁住手脚的镣铐,更有不少教师同时还死抱着教辅书不放,教辅书上的题一个也不放过,不管是否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一味地讲深讲透,如果出现有学生不会做的试题,则把责任归咎于课改。“这样的处理,在学生、家长中形成了一种错误观念:判断课改成功与否,就是要看会不会做教辅书上的试题。”于劼说,对此,应该倡导老师深入地研读课标。

不应用老高考去看新课改

在教学要求上,于劼指出,许多老师习惯于讲深、讲难一步到位,结果学生接受困难,老师心里也不踏实,“教学要求问题没有统一标准,应该因校、因班、因人而异,我们反对一刀切的教学标准,反对在必修阶段无限拓展加深的行为,反对将一个充满了灵动性、过程性、生成性的学习历程简单化的做法。”

关于课改与高考的关系,于劼表示,高考无法回避,“关键是,不应该再用老高考去看新课改,课改是国家意志,高考也同样会体现国家意志,我们有理由相信高考一定会随着课改进程而改变。”“家长、社会,甚至一些老师对教学质量下滑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于劼表示,对全市实行质量监控是必要的,西安市教科所已做出规划,并在实施中,教育局根据质量监控相关信息随时调整课改工作部署,发现问题及时加以纠正和改进。

省教科所所长齐管社对西安市的课改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建议学校改进设施设备。此外,他担心省上出台高考方案后,在选修课和校本课上,学校会做较大的调整。

本报记者 耿彦

( 文章转载请标明: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 )

这篇文章很好,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