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与材料物理领域教师对话;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听院士谈宇宙的起源……今年秋季学期以来,南京大学正式启动的“科学之光”通识课项目,引发该校师生的关注和点赞。
“同学们,‘科学之光’通识课是今年南大的首创,你们从中学考进南大,要敢于突破知识界限,勇于追求真理。”在课程开课仪式上,南京大学校长吕建提出了这样的期望。
何贤是南京大学行知学院经济管理试验班的一名大一学生,他选修的是《“科学之光”——认识宇宙》。尽管一直对天文很感兴趣,但他也有些担心自己跟不上课程。
第一堂课的精彩让何贤打消了疑虑:“老师讲了很多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人文底蕴深厚,为我们文科生迈向天文世界铺好了台阶,拉近了我们和宇宙的距离。”
不过,随着课程推进、专业性不断提高、复杂公式的层出,还是让文科生感受到了来自理科的“打击”和“不友好”。
在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鹏飞看来,这种“不友好”未必是坏事。“在中学阶段,学生大多习惯了应试教育模式,以熟练掌握的知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会带给他们安全感。而在大学学习生活中,遇见未知将成为常态,要及时调整好心态,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由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身份转换,把心中的问号转化为鞭策自己探索真理的内在动力。”
“科学家面对问题是如何思考和探索的,科学知识在指导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了解科学发展背后的故事,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在课后的反馈和提问中,这样一封学生的来信令首批通识课教授之一的中科院院士祝世宁印象深刻。
“考虑到同学们来自不同学科,接受程度有差异,我在讲解数码成像技术的时候只做了简略概述,暂时没有进行更细致的区分,有一位同学敏锐地捕捉到了CCD和CMOS芯片的不同,并在课后查阅了资料向我提出疑问。”祝世宁对这样的反馈非常满意,“希望通过通识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开始自主发现问题、主动调研探索,相信萌发于兴趣、养成于求索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据介绍,“科学之光”项目是南京大学“三元四维”人才培养新体系的一个重要育人项目,也是通识教育改革的重要改革内容之一。在今年秋季学期,该校将有6位院士、25位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水平教师参与授课,10多位青年教师或博士担任助教。
“强化科学教育、培养科学精神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科学之光’通识课首先聚焦未来前沿科技,让同学不仅可以聆听多领域的前沿动态讲座,还能了解老师们近期主持或参与的重大科研项目、近期发表在顶级期刊的科研成果等内容。”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强调,“南京大学在教育教学中,要给学生知识的启发,让他们在形成见识的过程中培养胆识,在培养胆识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形成共识,使人生更丰富、更精彩。”
中科院院士邢定钰认为,大学老师应在通识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自由、轻松地学习更多专业以外的知识。“只有蕴含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才更具准确性、清晰性;只有在人文精神引领下,科学技术才能向着最利于人类美好未来的方向前进。增进两者充分融合,才能促进学生更全面地成长,未来成为高素质、复合型优秀人才。”
据了解,“科学之光”项目还设置了线上直播,首课直播就吸引了全国数千名中学生同步收看。这也是南京大学推进“零年级计划”举措之一,希望持续探索中学和大学拔尖创新人才衔接培养的育人路径,推动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向中学延伸、共享的重要通道。
(文章转载请标明:ms211中国美术高考网)